據新華國際客戶端報道,由美籍華人藝術家李靈愛策劃并出資、美國人雷伊·斯科特攝制的《苦干》,是抗戰時期拍攝的反映中國抗戰的第一部大型彩色電影紀錄片,也是唯一獲得奧斯卡獎的中國抗戰題材紀錄片。
【影片轟動美國】
1941年6月,中國抗日戰爭進入最艱難時期。但當時的美國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仍保持中立,美國民眾普遍對中國的抗戰不了解也不關心。《苦干》在紐約上映后,贏得了《紐約時報》、《時代周刊》、《倫敦每日電訊報》、《生活》雜志等世界100多家知名媒體的關注、驚嘆和好評,也改變了美國民眾的態度。
1942年《苦干》的上映海報。
《時代周刊》在6月14日的報道中稱,“(片中)所看到的英勇和善良的中國人民,美國影迷從未見過,也從來沒有了解過”。《紐約時報》6月24日的報道則稱,“(重慶大轟炸)這樣肆無忌憚的恐怖場面,所帶來的痛苦甚至超過我們所看到的倫敦大轟炸破壞”。著名記者艾德加?斯諾評論說:“這部影片無與倫比的質量和敘事手法,反映了一個民族在苦難中的新生。”
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在白宮觀看《苦干》后,書寫《致重慶市民的紀念狀》卷軸贈予重慶,并稱“當該市遭遇空前未有之空襲時,人民堅定鎮靜,不被征服,足證恐怖主義對于爭取自由之民族,不能毀滅其精神。此種為爭取自由表現之忠實,會鼓舞來世而不朽”。
影片的上映,推動了當時西方世界對中國的了解和援助。一些觀影后的美國青年甚至報名參加著名的飛虎隊,以實際行動幫助中國人民抗戰。
《苦干》的攝影師和策劃人:斯科特(右)、李靈愛
1942年2月,第十四屆奧斯卡獎首次設立紀錄片獎,《苦干》因“在十分艱苦危險的情況下用16毫米攝影機拍攝了中國抗戰實況”,而獲得特別獎。
美籍華裔電影制片人羅賓龍女士(右)。
【尋找影片歷程】
遺憾的是,這部影片當時沒能在中國放映。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影片消失了,甚至奧斯卡電影學院的檔案庫中也只有文字記載,而沒有影片收藏。館藏影片目錄上,《苦干》被標注為“遺失”。
一個偶然的機會,這部影片進入了美籍華裔電影制片人羅賓龍女士的視野。羅賓龍曾在好萊塢大街上隨機采訪路人,試圖從他們身上去獲得答案——誰是他們熟識的華裔成功女性。一個朋友告訴她有一本創作于1940年的小說,是建立在真實人物基礎之上的。這個人物就是李靈愛。
在了解李靈愛的過程中,羅賓龍發現了《苦干》這樣一部作品,但卻找不到這部影片。一部得獎影片為何會消失?這極大地引發了她的好奇心,她決定深挖到底。
用羅賓龍自己的話說,她是用“苦干”的精神來尋找《苦干》的。羅賓龍先是遍訪李靈愛的親友,她說:“了解李靈愛非常困難,沒人給她寫書、拍電影,連她的親戚對她的經歷也了解不多”。接著她開始尋訪拍攝者斯科特的后人。
2009年,羅賓龍在美國佐治亞州找到《苦干》拷貝。
2009年,羅賓龍在一個墓碑信息網上找到了斯科特的訃告。在與他的孩子取得聯系之后,他們在家中的倉庫找到了該片90分鐘的膠片,但已經嚴重受損。而在此之前,她只在美國國家檔案館找到《苦干》30分鐘的片斷。
結合30分鐘的片段,奧斯卡電影學院用了3年時間設法對完整版進行修復,最終修復出了85分鐘的《苦干》。
2015年4月9日,羅賓龍在北京接受專訪。
【中國不可戰勝的秘密】
《苦干》和其他反映中國抗戰的紀錄片不一樣,它沒有直接表現戰場,而是把鏡頭對準抗戰大后方的社會生活,從人的精神層面表現抗戰,用鏡頭告訴世界,在殘酷戰爭中中國人民的堅韌、不屈、奮進,展示中國不可戰勝的秘密。
羅賓龍說:“在發現李靈愛之前,我沒有因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感到自豪。但是,李靈愛卻從不這樣認為,在她眼里,中國人是高貴的,她始終以此為榮”。當被問到自己和李靈愛有什么相似之處時,羅賓龍笑道:“我想,首先應該是勇氣吧。她教會了我堅持......”。
正如中國現代作家林語堂在影片前言中所述:“轟炸摧毀了這個國家,但轟炸能擊垮建立這個國家的人嗎?他們擁有強大的內心,我們看到中國是如何抗敵,時刻創造著奇跡。這就是‘苦干’,刻苦的奮斗。中國人與生俱來的精神,深入在他們的靈魂與命運之中,永垂不朽”。這段話從一個角度詮釋了中國不可戰勝的秘密。(圖片來源:互聯網)(新華國際客戶端報道)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