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餅搭上傳統電商,月餅企業鐘情微信公號,私人定制月餅傳遍朋友圈……今年的傳統中秋節親密邂逅了“互聯網+”。
早在中秋節來臨一個多月前,月餅市場就已悄然升溫。各種各樣的月餅禮盒全面上架,“互聯網+”為傳統月餅市場找到了突破口。月餅商紛紛觸網成功,月餅市場迎來“復蘇”。
電商平臺銷售因成本低、覆蓋面廣等特點,成為月餅企業青睞的渠道,不少月餅商開通微信公眾號,開發微商城,在手機終端銷售月餅。許多百年老店也搭上了“互聯網+”這艘大船,推出“搶月餅紅包”“月餅0元購”等線上活動,提升品牌在年輕一代群體中的影響力。
如果說百年品牌線上銷售是一場革新,那么“私人訂制”月餅的出現可被稱為月餅界的“工業革命”。獨一無二的印花、外形和餡料,創新元素滿足了顧客多元需求,受到個性化消費市場的歡迎。
隨著尖端技術的出現,“3D打印月餅”也進入了人們視野。杭州時印科技有限公司推出首批3D打印定制月餅,用互聯網思維短時間內完成批量生產,使顧客得到很好的產品體驗。
除月餅之外,各種“線上過中秋”的網站點燃人們慶祝節日的熱情。網站上除了介紹中秋傳說及古代詩詞外,還有“自由市場”“中秋賀卡”和“給嫦娥起新名字”等現代氣息濃厚又有趣的互動活動,十分吸引人。
中秋節與“互聯網+”發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煥發出全新的生命力。互聯網和傳統文化包容性和開放性的特點,使二者相得益彰、水乳交融。互聯網因傳統文化更加文明、理性、有序,傳統文化因互聯網更加生動、豐富、親民。
借助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年輕人在中秋節中能選擇更多慶祝方式。中老年人也開始頻繁接觸新技術,QQ和微信的互動漸漸取代傳統書信和電話溝通。兩代人的交流也因移動互聯網的牽系而變得更自如。
不僅是聯系和溝通,傳統節日里的祝福方式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在朋友圈上分享節日圖片,與微博好友一起吐槽五仁月餅,朋友之間不再送月餅而是改送月餅券……用“互聯網+”新習俗表達祝福,正與“賞月”“看燈”一樣,成為中秋的文化內涵。
中宣部部長劉奇葆曾強調,“科技與文化融合,推動文化產業實現更大的發展。”因此,傳統文化要想走出去、傳承下來,需要有高技術、高附加值特徵的新興載體做“引擎”,才能使傳統文化傳播更快捷、更廣闊,文化情感體驗效果更佳。
不過,“互聯網+”給傳統節日增添樂趣、注入新元素的同時,也存在一些隱患。
“想買高價月餅?網上有。擔心被人知道?快遞禮品能改名。有了月餅券不想提貨?放心,可回收……”當狠剎節日期間公款送禮等不正之風讓“天價月餅”量價齊跌時,它們悄悄轉戰電商平臺,暗推公款采購方案。“網絡腐敗”問題凸顯,亟需監管之手伸向“網絡空間”。
除此之外,許多人也擔心傳統節日會被互聯網所終結,有了互聯網工具之后人們不會選擇回家團聚。
其實,飽含深厚文化底蘊的傳統節日有著頑強的生命力,絕不會因社會交往方式的變化而消失。互聯網的發展不會引起傳統節日衰落,相反能通過豐富形式、增強聯系紐帶、推動傳承,使傳統節日重新繁榮,也讓人們的鄉愁有了溝通消解的網絡通道。
從這些意義上講,互聯網的深度發展,恰恰讓中國的傳統節日有了新的內涵和意義,為傳統節日注入活力、注入新意。(黃玥 賈可純)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