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勒·克萊齊奧:中國文學“這座豐碑”被西方長期忽視
法國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勒·克萊齊奧日前在京說,中國文學已經樹起了一座豐碑,成為人類文明的瑰寶之一;“然而,西方社會長期以來都忽視了這座豐碑。忽視歸忽視,中國文學依然一直散發著它的影響力,從未間斷。”
在日前舉辦的北京大學首屆“博雅人文論壇”上,克萊齊奧圍繞中國文學在世界文學舞臺中的地位這一主題說,中國文學的影響已經遍及全人類文明,成就顯著可見,相信未來中國文學在世界舞臺上將展現出新的形象。
在這位法國作家看來,中國古代先哲的思想通過詩歌或故事的形式早已流傳于整個東方世界,從印度到波斯,遠及阿拉伯世界。每當閱讀中國的唐詩,都會驚訝于其“現代性”“印象主義風格”及象征特點。這種詩歌隨著文化間的自然傳播滲入西方思想之中,深刻地改變了西方文學的走向。
“到了近代,魯日滿、雷慕莎等人開始對中國文學作品進行譯介。19世紀和20世紀,西方文人‘發現’中國文學這座豐碑,已然成為重要事件,顛覆了西方人的價值觀念。”勒·克萊齊奧說,中國是世界文化的巨大寶庫之一,這個發現要歸功于孔子、孟子等思想家的著作譯本,也要歸功于據說拿破侖及俾斯麥都了然于心的一部作品——《孫子兵法》。隨后,中國古典小說家曹雪芹與吳承恩的作品也被譯介到西方世界,中國文學最終得以在世界文學舞臺上占據一席之地。
談及對文學與全球化的理解,勒·克萊齊奧認為,全球化的進程在很長時間以內,都是西方征服者一種新的殖民手段。文明,包括文學,成為一小撮國家的專利,這些國家試圖向被其統治的國家輸出生活方式與審美標準。“中國文學回歸世界文學大舞臺,對于理解各個地區、各個時代的人類文明,至關重要。在當今的新時代,文化交流成為維持和平的一大有力手段,中國文學會繼續做出杰出貢獻。”
此外,他還表示,中國的新文學也許將不同于以往中國文學所呈現的形象,將脫離陌生性和鮮明的異域情調。“像老舍、魯迅這樣的小說家,在狄更斯與薩克雷的影響下,發明了中國近代的現實主義;莫言在拉美作家胡安·魯爾福與加西亞·馬爾克斯‘魔幻現實主義’的影響下,在其作品中發明了一種抒情的現實主義風格。這些中國作家又會為世界上其他地區的作家帶來靈感。”勒·克萊齊奧說,中國文學就是這樣融入眾多思想潮流與審美潮流之中,在思想匯聚的浪潮起伏之中,促進著世界和平與人類的相互理解。
勒·克萊齊奧出生于1940年,是20世紀后半期法國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也是當今法國文壇領軍人物,2008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史競男)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