黝黑的屋瓦、層層昂起的馬頭墻,檐角下的紅燈籠,再加上皖南古鎮的扇形背景,組成了特色鮮明的安徽展館。
10月29日上午,第十屆中國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正式拉開帷幕,以傳統徽派建筑風格示人的安徽館,運用經典徽州文化符號,展現了傳承與創新、藝術與市場、文化與旅游、線下與線上結合的安徽現代文化創意產業。
傳承與創新結合——繼承傳統的同時,融入創意創新
如果說馬頭墻的徽派建筑是安徽館的造型印記,那么縈繞在鼻尖的淡雅墨香就是這里獨特的嗅覺符號。提到徽州,不得不提的就是聞名四海的文房四寶。這次文博會,安徽代表團精選企業,帶來了最優質的徽州筆墨紙硯,受到京城消費者的熱捧。
古法制造徽墨、印泥的胡開文古藝墨廠,帶來的古法產品第一天就銷售一空。據該廠古法油煙墨制作技藝傳承人王春林介紹,他們生產的古法油煙墨采用原古煉煙法,是將桐油、豬油、生漆通過燈草燃燒,收集的煙加上動物皮膠、天然麝香、金箔及二十味中藥精制而成。“和普通的墨相比,古法墨色澤黑亮,在不同光線下呈現不同光澤。古法制墨,一個工人一天最多只能制作四塊。”雖然工藝采用古法,但在產品設計上卻注重品牌化、特色化,如今墨廠已經開發出20多個產品系列,主打不同工藝與定位,每一塊墨本身就是一款藝術品。
“黑亮如漆、澀不留筆、滑不拒墨”,宣硯因溫潤如玉、發墨光潤而聞名遐邇。安徽宣硯文化有限公司帶來的宣硯,根據石材自然造型進行雕刻創作,集觀賞性與實用性于一體。該企業主管工藝的國家級制硯大師張明告訴記者,工藝和石材是不同硯種的主要區分。宣硯是老硯種,但坑口在明末時由于自然災害被封死,2010年才重新被發掘。企業從李白詩中了解宣硯,對老硯種進行新開發,在改進傳統雕刻工藝的同時,拓寬雕刻題材。“我們會根據石材的色澤、形狀設計雕刻造型,大多產品雕刻務求簡潔,更加強調實用性。”張明說,通過參加展會,宣硯得到更多藏家、同行的認同。”
藝術與市場結合——既有藝術特性,又能收獲市場
以錘為筆、以鐵為墨,將鐵的堅硬化作畫的柔美,蕪湖特有的鐵畫藝術,在非遺傳承人的現場示范下,讓人嘆為觀止。作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鐵畫藝術不斷拓展產品系列。參展企業儲氏鐵畫與中國郵政合作,打造了生肖郵票系列,還在產品中融入動漫元素,拓展藝術表現范圍,吸引更多年輕消費者。
踏雪尋梅、雪夜訪戴、曲水流觴,詩中意境、文中的場景,都在一管竹、一段木上鋪陳演繹。來自黃山的企業竹藝軒,將精美絕倫的竹雕、木雕工藝附著在筆架、香筒、杯墊之上,讓人從生活細微之處感受雕刻之美。
文博會現場,栩栩如生的荷花、螃蟹不斷從高級工藝美術師朱偉的巧手中流出。在他看來,非遺參展的好處除了走近消費者,讓更多人感受非遺魅力,也讓文創企業更好地了解市場,開發出既有藝術特性,又能收獲市場的文創產品。“徽雕的特色是雅,題材往往是琴棋書畫、山水人文,在保持傳統特色的同時,我們開始用兩條腿走路做大產業,一條是藝術品,一條是旅游紀念品。在旅游紀念品中,我們采用化繁為簡的方式普及市場,比如,一只筆筒,只在局部雕刻,既具有現代簡潔,又壓縮了成本,讓更多消費者有能力購買,這也是我們從展會中汲取的意見。”
文化與旅游結合——文創產品與旅游景點打包推薦
本屆文博會,安徽館別具匠心的地方,還有聚焦文化旅游示范區,將文創產品與旅游景點打包推薦,通過文化與旅游的互相借勢,增強展會成效。
阜陽的剪紙、蕪湖的鐵畫、望江的挑花……帶有強烈地域色彩的傳統工藝,賦予文創產品特有的文化底蘊。
阜陽剪紙既有皖北人民的民俗粗獷,又有適應市場的現代精細。與生活用品結合,開發出的產品系列兼具實用性與觀賞性。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望江挑花是徽繡的優秀代表。“針法有序,沒有結頭”是望江挑花的一大特點,從正面看,繡品呈十字針,從反面看,又是一字針。在棉布上,沿經緯線游走的望江挑花,自有一種樸素禪意。“與很多繡品不同,望江挑花用的是紗布制成的土布,從紡紗到挑花都由挑花女一個人完成,看似樸拙,其實透露著鄉土女兒的天真心智。”
在文化與旅游結合上,池州的天方茶業走得更遠,這次展會,除了推出禪茶表演,讓游館觀眾觀賞品茗,天方還推出茶山認領活動,認領人可以專享茶山有機茶,免費游覽茶山,體驗禪修、茶道等農莊慢生活。
線下線上結合——互聯網+文化創意最大限度延伸展會時空
20多家企業、60多個系列、幾千件產品組成了強大的安徽文創方陣。展館中,游客不僅能現場與非遺傳承人互動,親眼見證非遺魅力,還能進行掃碼,參與更多線上活動。
安徽最美的地方是哪,每一個來安徽旅游的游客都會有自己的答案,在文博會上,只要現場掃描二維碼就可以獲得“安徽禮物”,同時,還可以通過微信參與“我心目中安徽最美的地方”評選,通過網民互動,擴展安徽旅游景點知曉率。
白墻黑瓦、突出徽文化元素的安徽館,是不是深得君心?展會現場,只要為安徽館拍攝圖片,就能獲得安徽雙人免費暢游的機會。
“實體展會有時間、地點的限制,但互聯網沒有。”安徽省文化廳產業處處長蔡小莉告訴記者,本次文博會,安徽館做足“互聯網+”文章,通過線上線下整體營銷,延伸展會時空,將展會上聚集的人氣帶到互聯網,讓不在北京的網友也能感受安徽館的魅力,最大限度拓展安徽文化旅游示范區以及文創產業的影響力。(彭旖旎 )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