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今天從文化部獲悉,由文化部組織復排的大型歌劇《白毛女》(舞臺劇)全國巡演活動將于2015年11月6日在陜西延安啟動。之后,該歌劇還將赴山西太原、河北石家莊、廣東廣州、湖南長沙、上海市、浙江杭州、山東濟南、吉林長春等地巡演,12月15日回到北京中國劇院連演3場,總演出場次達19場。
今年是歌劇《白毛女》首演70周年。1945年,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發表后,《白毛女》是在新秧歌運動基礎上創作出來的中國第一部新歌劇。《白毛女》是民族歌劇的里程碑,它把西方歌劇藝術與中國革命歷史題材融合,采用中國北方民間音樂的曲調,吸收了戲曲音樂及其表現手法,在歌劇中國化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從以王昆為代表的第一代“白毛女”,以郭蘭英為代表的第二代“白毛女”,到以彭麗媛為代表的第三代“白毛女”,再到以雷佳為代表的第四代“白毛女”,這部紅色經典歌劇凝聚了幾代人的情感記憶。
文化部有關負責同志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復排歌劇《白毛女》是文化部今年重點工作之一,旨在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中共中央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發揚優秀傳統,弘揚經典作品,引導創作方向,培養藝術新人。復排舞臺劇的同時,文化部還將推出3D舞臺藝術片,供廣大青年網友觀賞。目前,3D舞臺藝術片正在緊張的后期制作中。
“在新時期復排歌劇《白毛女》并進行廣泛傳播,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不僅關系到《白毛女》這部經典民族歌劇的傳承,關系到中國歌劇事業和民族聲樂的傳承,還關系到黨的文藝方針、文藝路線和文藝為誰服務的問題。”文化部有關負責同志認為,復排一是通過《白毛女》所揭示的“舊社會把人逼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的主題,進行廣泛的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二是充分發揮《白毛女》的導向作用,引導文藝工作者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創作生產更多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優秀作品。三是重溫《白毛女》在革命年代發揮的巨大作用,充分認識優秀藝術作品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功能。四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人民群眾特別是廣大青少年了解和熱愛民族歌劇,培養歌劇市場和觀眾,促進歌劇藝術的普及推廣。五是學習借鑒《白毛女》兼收并蓄、博采眾長的精神,正確處理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大力推動藝術創新。
延伸閱讀:
細數“喜兒”的扮演者,從王昆、郭蘭英到彭麗媛,再到雷佳,這部紅色經典歌劇凝聚了幾代人的情感記憶。又是一年北風吹,筆者梳理了四代“白毛女”演員,讓我們一起重溫紅色記憶。
第一代“白毛女”——王昆
1945年5月,《白毛女》在延安公演,向黨的第七次代表大會獻禮,取得極大的成功。王昆是第一代出演“白毛女”的演員。王昆生于1925年,祖籍河北唐縣,1945年畢業于延安魯藝戲劇音樂系。王昆的演繹充滿個人特色,從新歌劇《白毛女》到《東方紅》中的《農友歌》在原作的基礎上進行了二度創作,加強了湖南民歌的風味。毛澤東同志曾看其《白毛女》的演出時落淚。更是評價她的表演“很有當年湖南婦女的革命氣魄”。周恩來同志也曾在多種場合贊嘆地說:“王昆是20年前的‘白毛女’,20年后的農友歌呀!”
第二代“白毛女”——郭蘭英
第二代“白毛女”郭蘭英,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在全國走紅,后因演出民族歌劇《白毛女》而一舉成名,其后不斷在演唱界刷新紀錄。她演唱的《南泥灣》、《繡金匾》、《翻身道情》、《我的祖國》、《人說山西好風光》等上百首經典歌曲在全國廣為傳唱,榮獲中國首屆“金唱片獎”。郭蘭英演繹的喜兒,采用了中國戲曲的唱法,融合個人情感,用悲涼動人的嗓音唱出了喜兒凄慘的遭遇,動人心扉。
第三代“白毛女”——彭麗媛
彭麗媛是第三代“白毛女”扮演者。彭麗媛,中國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中國第一位民族聲樂碩士,國家一級演員。早在1985年,彭麗媛第一次登上歌劇舞臺,便出演了在中國歌劇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經典之作《白毛女》中的“喜兒”,并憑借這一角色摘取了中國戲曲界的桂冠“梅花獎”,成為“梅花獎”最年輕得主。
第四代“白毛女”——雷佳
今年11月6日起,由文化部主辦的歌劇《白毛女》全國巡演活動將在延安啟動,此次“喜兒”一角將由青年歌唱家雷佳主演。雷佳的演繹融匯民族唱法與現代的氣聲唱法,風格細膩唯美、自然親切,情感的表達充滿張力,被專家贊為有靈性的歌唱者。(唐軼)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