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徽班傳人! ”今年9月21日晚,大型京劇《抗倭將軍戚繼光》在中國評劇大劇院上演,細心的首都戲迷一算:這可是今年安徽進京演出的第八臺“大戲”!
文藝皖軍“好戲連臺”,不僅在北京的30多場演出平均上座率超八成,而且唱遍了大江南北。與之對應的是,在第十三屆全國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評選中,安徽有8部作品獲獎,躋身全國前三。
循規律增活力
“文藝精品必須是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具有良好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文藝作品。 ”安徽省委常委、宣傳部長曹征海告訴記者,文藝皖軍的精品創作遵循社會主義文藝規律。
針對藝術創作存在的問題,安徽建立健全了文藝精品創作生產機制,整合國內藝術資源,建立劇本庫、題材庫,推動題材、素材向藝術產品的轉變。
“過去是盯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現在是放眼全國搞創作。”安徽演藝集團董事長張居淮談及《徽班進京》時說,“我們請國際知名的戲曲導演徐勤納執導,國家話劇院的王培森擔任舞美設計,加上我們自己的優勢資源,真正實現了優化。 ”
精品,一定是精益求精的藝術。唱紅全國的《小喬初嫁》,從創排開始,就廣邀一流專家從思想價值、人物刻畫、情感表達進行研討,既不解構經典、不戲說歷史,又進行大膽創新,用現代審美詮釋經典故事,叫好又叫座。
靠改革添動力
不僅在國內演遍大江南北,文藝皖軍也在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家的主流舞臺頻頻出現,精湛的傳統技藝與精彩的中國故事,讓當地觀眾一次次起立鼓掌。面對著演出影響力的提升和演出效益的大幅度增長,安徽演藝集團總經理李梅梅說:“精品是演出來的,是改革激發的。 ”
安徽,是全國第一個全面完成演藝院團改制的省份,也并沒有停留在“換一個牌子”的形式層面,而是堅持文藝單位體制機制改革始終“在路上”。通過完善法人治理結構,重塑文化市場主體,激發發展活力,努力為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提供有力的體制機制保障。
年度專業考核剛剛結束,原創劇目《不越雷池》就舉行首演,同時赴印度演出的劇目又在藝術審查……初冬的安徽省黃梅戲劇院演職人員是那么忙碌。院長蔣建國告訴記者,劇院通過內部改革重組為“一團”“二團”和“小梅花實驗劇團”,創新了業績考核方法,競爭和激勵機制得到強化,演藝資源配置得到優化,演出活力進一步迸發,既發揮了知名演員的社會影響力和市場帶動力,也為優秀青年演員提供了鍛煉、成長的平臺。
接地氣揚魅力
“沒想到在校園里能夠看到這樣的大戲! ”11月10日晚,淮南師范學院音樂廳里,榮獲“五個一工程”獎的話劇《徽商傳奇》正在上演,精品藝術的魅力讓廣大師生為之傾倒。
“藝術之樹只有植根生活沃土才能常青繁茂,精品創作尤其要‘接地氣’。 ”曹征海告訴記者,安徽在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的過程中,按照中宣部部署,大力推進文藝家下基層采風活動,1500多名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成果豐碩。“接地氣,走下去”,已經成為安徽文藝工作者的工作常態,為精品創作積累了豐富的“養料”。
源自生活,服務人民。在大力推進精品創作的同時,讓精品大戲進社區、進農村、進學校、進企業、進軍營。今年,安徽第二屆文化惠民消費季如期而至,以財政補貼的形式呈獻出2700多場文藝演出。除了慰問演出外,其他演出均實行低票價,普遍10元,最高不超過80元。(李陳續)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