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春節的隆重,就在于它處在新舊時間節日點上,人們以喜悅、期盼的心情辭舊迎接。春節是人際關系再造的良機,賀年、團年、拜年等年節儀式活動匯聚著人們的親情、友情、戀情。春節是中華文化的濃縮,是中國人抹不去的心結。傳統年俗有說不完的故事,道不盡的風情。在一個變化的年代,傳統年俗也在不斷融合、嬗變,哪些應該堅守、如何堅守,本期從美食、年禮、花市等角度,予以探討。
民俗:飲食
吃的不是菜,是意頭是福氣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春節是中國人最盛大的節日,而“吃”是這個節日的重頭戲。“一定要趕回家吃個年夜飯”是每個中國人共同的牽掛,甚至是信仰。年夜飯外,過年各地也呈現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飲食文化。這是中華文明博大精深的表現,是不同地區民俗的展現窗口。
對于北方人,年夜飯少不了精心制作的餃子,曾經的物質匱乏時代,肉少菜多,到物質豐富時期的肉多菜少,再到現代講究養生的均衡搭配。餃子餡的變化,折射了時代的發展,彰顯人們健康觀念的轉變。對于西南人民,懸掛在家家戶戶屋檐下的臘味,是過年不可缺少的味道。香腸、臘肉、臘排骨、臘豬肝、臘豬舌……香氣四溢的臘味幾乎成了西南人民身分的標簽,而對于廣東人民,春節吃喝更是異彩紛呈、各具特色。廣府的油角、煎堆、蛋散、年糕散發著獨特香氣,客家人的豆腐、甜粄、雞蘊含著特別的意義,潮汕人的火鍋、肉丸、各式粿,寄予著來年的愿望。
時光荏苒,關于吃的民俗,也隨著時代不斷變化。食品種類日益豐富,雞鴨魚肉成了餐桌常客;特產、洋貨搭著跨境電商的便車走入尋常百姓家,世界各地的美食觸手可及;各類餐飲APP異軍突起,將大廚請回家做年夜飯、網上訂購年夜飯或直接在酒店開餐成了年輕人的新潮選擇;反腐日益深入,落實八項規定精神,趁過年之機公款吃喝的陋習日益減少……
舌尖上的春節,每個時期有每個時期的特色,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精彩。一路走來,變化的是菜式,不變的是年味。年味為何?團團圓圓是年飯最重要的味道。一家團聚,觥籌交錯中共享天倫之樂,這是年飯最動人之處;虔誠祈福,講究好兆頭,除了好意頭的菜名,年飯中還有一股文化味:餛飩寓意糧食滿囤;長壽面預祝壽長百年;年糕寓意年年高升……
如果說春節是流淌在每個中國人血液中的文化基因,那么飲食的民俗就是這個基因中重要的DNA。時代變化與社會發展,在一桌熱氣騰騰的年飯中沉淀,在流變的飲食民俗中留下烙印。(陳小雁)
民俗:年禮
風清氣正,有禮有儀
“左手一只雞,右手一只鴨”,雖然這首老歌已讓年輕一代感覺陌生,但過年的禮尚往來仍然是我國春節千年不易的傳統習俗。逢年過節,禮物既扮演了拉近人際關系的橋梁角色,也寄托了一份美好的祝福和感恩之情。親戚、朋友、同學之間,過年互送禮物,成為一種經久不衰的風尚。
過年送點什么禮,也折射了時代和生活的變遷。上世紀80、90年代,過年送禮以食物為主,點心、熟食都是常見的禮品選擇。當然,煙酒也是不可缺少的主角,尤其是晚輩送長輩,即便收禮的人自己不抽煙喝酒,轉送他人也很合適。進入21世紀,生活條件提升了不少,以保健品為主流的“送健康”頗為流行,金銀首飾等貴重物品也躋身高檔禮品行列。再往后,互聯網時代全面來臨,電子產品成為送人的時尚之選,送小孩的游戲機、平板電腦,送大人的手機、相機,既有不同價位多種選擇,也很方便實用。除了送禮的內容隨時代而異,送禮的方式也從大包小包轉為輕便物件,及至眼下很多年輕人網購禮品成風,人還沒回家呢,送給家人的禮物就已經快遞到家了。給漫漫回家路減輕負擔,輕松了不少。
當然,要說淵源最深、普及面最廣的過年禮物,當屬紅包無疑。長輩送小輩壓歲錢代表關愛,晚輩送長輩以示孝敬,同輩之間送利是互道祝福……套上紅包的現金不再散發銅臭味,而成為一種人情寄托。比起實體禮物,現金作為硬通貨,收到紅包后愛買啥買啥,最受歡迎。相信不少人關于過年最快樂的回憶,都是在小時候接到壓歲錢的那一刻,懷揣一筆“巨款”,那種興奮又緊張的心態,至今讓人回味。眼下,發紅包也走上了互聯網,近年來各家互聯網公司推出各自紅包,每到過年就開始“紅包大戰”。漸漸地,實體紅包越來越少,網上紅包越來越多,親戚朋友來做客,連給小孩發紅包也可以“掃一掃”。效率倒是很高,但總覺少了些情懷和儀式感。
過年送禮,也須分清場合和身份。八項規定實施以來,公職人員送禮之風及時剎住,過一個風清氣正的中國年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肯定。領導不必想方設法躲禮,下級也不必費盡心思送禮,把春節的寶貴假期都留給家人,于社會而言有利政治清明,于個人而言盡享天倫之樂,值得點贊。當然,也有個別頂風作案者,通過網絡紅包、電子預付卡等更為隱蔽的方式送禮收禮,對黨紀國法置若罔聞。中紀委就曾明確指出,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將對微信紅包等網絡送禮行為仔細甄別,涉嫌違法違紀的要及時查處。
歸根結底,禮尚往來是為了弘揚守望相助、和諧有愛的人文傳統。過年送“禮”,重點不在禮物貴賤,而體現了一種禮儀、禮貌、禮節。俗話說“禮輕情意重”,千萬別搞錯了重點,誤解了禮的本義。(張漲)
民俗:玩樂
看場電影,放下鞭炮
有人說,世界上最短的距離,莫過于從假期開始到假期結束。如今春節長假將盡,你嗨夠了沒?
過年最緊要開心。以前是拜年、聚餐、放鞭炮、看春晚,歡聚一堂,喜慶熱鬧。而在不知不覺中,很多傳統煥發新姿,很多新寵嶄露頭角,新年的打開方式也成了一道不斷更換的風景線。
比如麻將。在很多地方,麻將、斗地主等是過年的重要消遣,甚至媲美拜年、團圓飯等,躋身習俗的一部分。然而,“小打”怡情,“大打”傷財傷身,這種玩法輕則肩頸勞損,重則鬧得夫妻不和、親友翻臉。從有的案例來看,氣氛再祥和的賭局,也有鬧掰的可能,而玩大了之后的戲碼通常都不好看,雞犬不寧、拳腳相加甚至舞刀弄棒的都有。為此,越來越多人呼吁消遣有度,選擇更健康的娛樂。
比如煙花爆竹。“爆竹聲中辭舊歲,焰火花里賀新年”,點煙花、放鞭炮是傳統年俗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近年來,它逐漸“失寵”——煙花、爆竹燃放帶來的空氣污染、噪音污染、火災隱患、制造垃圾、傷害人體健康等弊端,讓越來越多人忍痛割愛。如今,少了震耳欲聾的爆竹聲,少了絢爛奪目的煙花,紅火春節“綠色”過,并不損年味一分。
此外,關于新年的玩樂,我們也迎來了新玩法。比如旅游,這項其樂無窮的活動在春節長假里正越來越有存在感。從自駕游、農家樂、泡溫泉到海外游,人們說走就走,與家人一起感受旅途的快樂。比如看電影,從上世紀80年代有春晚以來,這道除夕“大餐”都必不可少,近兩年,全家看電影成了很多人的新選擇。以去年春節檔而言,內地總票房達到17.5億元,打破紀錄,而今年在《美人魚》《澳門風云3》《西游記之三打白骨精》等大片的強勢引領下,看電影過大年正強勢興起!
套用大哲學家蘇格拉底的話說:未經反思的節日是不值得過的。面對春節習俗變遷、玩法多元,我們該“反思”什么?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年味兒。一些傳統習俗正在逐漸失去存在的載體,一些后來者逐漸上位,這都是發展規律使然。不管怎樣,形式變了,內涵未變,團圓、和諧、幸福、美滿的內核一直都在。(夏振彬)
民俗:花市
迎春花市,從明清興盛延至今時今日
屈指算來,迎春花市即使未能獨占廣州年俗的鰲頭,恐怕也不落三甲。廣州的迎春花市史,就是一部經濟、社會、民俗的流變史。稍為梳理,就不難發現,構成廣州花市的元素,一直隨著社會變遷而變化。且看:
地點在變、時間在變、形式在變。明末清初,年三十到元宵期間,花農們便沿著珠江河,運著年花,搖船上岸,順著長堤的街邊一直擺到了海珠廣場一帶。上世紀50年代中期,花市遷至了教育路,至今基本沒再變動過(除了其他各區新設花市)。20多年前開始,花市從年后十幾天,濃縮到節前3天。退市數十年之后,“水上花市”又在2013年得以恢復,可謂風水輪流轉。
內容在變、載體在變、手段在變。早期花卉品種,以素馨、茉莉花、劍蘭等國產品種為主,在1986年之前的花市,連蘭花也難得一見。改革開放之后,如“豬籠入水”“五代同堂”等外國花卉陸續登堂入室,擺上廣州迎春花市,贏得不少“粉絲”。傳統迎春花市講究的是一家大小“行花街”,進入互聯網時代之后,主流方式雖沒變,但也從2014年開始,花市首次“觸電”,進入網絡平臺,以花市為切入點,開展鮮花、工藝品等年貨網上購物平臺,打造成線上與線下、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新花市。傳統廣州迎春花市,囿于廣州街坊自娛自樂,從2014年開始,相關部門嘗試向外宣傳推廣。3年來,北及哈爾濱,南至香港特區,宣傳推介者足跡踏及十多座城市,甚至還走出國門,向國外游客發出美麗邀約。
無論廣州迎春花市的外在元素如何變,但有一種東西,從古至今、始終不變,那就是廣州人“行花街”習慣,以及習慣背后的花樣情懷。在廣州過春節,沒逛過花市就好像沒有過年一樣,沒有比“行過花街才過年”這句俚語形容廣州春節與花市之關系更傳神。我們大可以樂觀地得出結論:只要這種品性、情懷沒有變,無論廣州迎春花市如何變,其旺盛的生命力都是難以替代的。人會老,迎春花市不會老。(連海平)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