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安徽時指出,要自覺貫徹共享發展理念,在做大“蛋糕”的同時分好“蛋糕”,多謀民生之利,多辦民生之事,多解民生之憂。以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為引領,我省在文化、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領域出實招、謀實措,努力讓群眾得到更多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
多彩文化滋潤幸福生活
“我在文化站學會了QQ聊天,想兒女了,就過來上上網,和他們視頻聊天。 ”62歲的倪世中是岳西縣姚河鄉鄉鎮綜合文化站的常客,也是該鄉針對留守老人發起的“文化助老”活動的首批受益者。
讓偏遠、貧困地區群眾享有更加豐富的文化產品和服務,享受更加多彩的文化生活。近日,省文化廳、省發改委、省民委、省財政廳、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省體育局和省扶貧辦等七部門聯合發布《“十三五”時期貧困地區公共文化建設實施意見》,重點實施文化“四扶一加強”行動計劃,扎扎實實地扶設施、扶人才、扶活動、扶項目,更加有力地加大財政支持、加強考核評估。
農民文化樂園是我省探索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的創新創造。今年,我省將在國家級貧困縣遴選239個村建設農民文化樂園,引領帶動全省農民文化樂園和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向面上拓展。
政府公開采購,參與競標的演藝團體需開出戲單,由群眾“點菜”、打分,這種“群眾唱主角”的送戲下鄉采購模式受到基層百姓歡迎。省文化廳正在建立“送戲進萬村”信息數據平臺,通過科學監管、績效評估、綜合分析,將“送戲進萬村”政府購買活動打造成文化民生品牌工程。同時,各地結合當地實際,創新實施《安徽省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性目錄》,增加和改進公共文化服務的有效供給。
讓城鄉群眾享受價廉質優的精神文化產品,是文化惠民的落腳點。 8月下旬,第三屆安徽文化惠民消費季將再次拉開帷幕。活動將進一步創新運行平臺和活動模式,運用市場方式拓寬文化消費渠道,整合多方力量提供公益惠民服務,為城鄉居民打造了一場能看、能聽、能玩、能買的“文化盛宴”,讓文化及相關領域消費“動”起來、“熱”起來。
公平教育鋪筑成長基石
安慶市羅嶺鎮是一個典型的勞務輸出鄉鎮,鎮中心校80%的學齡兒童家長都在外務工。該校“80后”教師龍鵬飛創辦了“彩虹橋·親子工作坊”網站。孩子們可以通過網站跟遠方的父母互動。龍老師還把國內外優秀的視聽作品和名師課程輔導視頻上傳到網站,供師生們研究學習。像龍老師一樣,我省相當一批鄉村教師在網絡課堂上辛勤耕耘,為農村教育開辟新路。
在推進教育公平的過程中,信息化手段成為我省填平城鄉鴻溝的“法寶”,工作成效走在全國前列。目前,我省中小學寬帶接入率達98%,校園網建有率96%,班級多媒體覆蓋率98%,每百名學生計算機終端擁有量8.65臺。省級資金新近又投入1.3億元,正在組織實施第三批在線課堂建設,確保全省教學點在線課堂全覆蓋。
教育大計,師生為本。我省把持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作為抓手,逐步建立起城鄉統一、重在農村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和各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截至6月底,向各市、縣(區)結算下達了2016年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省級以上資金62.38億元。全省高校、中職和普通高中共發放各類國家獎、助學金和免學費補助資金12.4億元,惠及84.4萬名學生。
鞏固鄉村教師隊伍、提升隊伍質量。我省實施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共下撥獎補資金1.14億元,積極推進鄉村教師生活補助發放工作;實施鄉村教師定向培養計劃,從2016年起,連續5年每年培養2500名全科型鄉村教師。全省建設鄉村名師工作室21個。在鄉村學校從教30年、20年的教師還被頒發榮譽證書,提升鄉村教師職業榮譽感。
下力氣破解“入園難、入園貴”,我省積極推進公辦園、普惠園建設。截至6月底,第二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累計新建改擴建公辦幼兒園1225個,完成行動計劃總任務的97.2%。合肥市經開區還與合肥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簽訂協議,合作新建公辦園,這種地方政府和高校合作辦園的新方式拓展了學前教育的管理模式。
兜底保障守護百姓健康
“要不是有這好政策,俺只能在家耗日子!”家住蕭縣白土鎮的馮某今年因白血病入院治療,醫藥費前后花了近50萬元,新農合、大病保險報銷超過80%,自己只付了9萬多元。宿州蕭縣農合辦負責人介紹說,為減輕參合農民看病負擔,當地大力推進“新農合+大病保險”一體化服務,僅今年上半年,1483名參合群眾得到大病保險補償,補償資金1120.23萬元。
完善兜底措施,讓貧困人口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在全民醫保、大病補償方面給予更多扶持。 7月底,省政府出臺《關于實施健康脫貧工程的實施意見》,以“確保貧困人口享有基本醫療服務”和“怎么保、怎么治、怎么防”為重點,努力解決貧困人口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到2017年,貧困縣縣域內就診率達90%,醫療綜合保障體系基本建立,貧困人口基本實現兜底保障。到2020年,重大傳染病、地方病得到有效防控,健康水平明顯提高,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得到有效控制。
摸清底數,找對窮根,明確靶向,“準”字為先。各地正加快建立基于基本醫保信息系統的貧困人口身份識別系統、結算系統,廣泛組織基層衛生計生人員通過入戶調查等方式,摸清情況,找準“藥方”。我省將為每個貧困戶建立1份電子健康檔案、1張健康卡,為每個貧困戶確定家庭醫生、提供簽約服務,對貧困人口實行大病和慢性病分類健康干預。
開對“藥方子”,才能拔掉“窮根子”。以“兩降四提一兜底”為關鍵措施,我省將著力構建起貧困人口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和財政兜底保障相互銜接的醫療保障體系,即降低貧困人口參保繳費負擔、降低醫保補償門檻,提高慢性病及重大疾病保障水平、提高基本醫保補償比例、提高大病保險保障水平、提高醫療救助水平。貧困人口通過綜合補償后,再扣除個人年度自付費用,剩余部分合規醫藥費用實行政府兜底保障。在合肥,由市、縣財政出資,為貧困人口購買了醫療補償商業保險,覆蓋全市21.56萬貧困人口,貧困人口個人自付的合理醫療費用,不分目錄內外,將全部納入補償范圍。同時,將起付線降低至2000元/人,使貧困人口自付部分實際報銷比例從60%提高到95%。(陳婉婉 王慧慧 李躍波)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