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開放全國首家省級好人館,榮登“中國好人榜”人數連續8年居全國榜首,率先突破千人;全國文明城市新當選數、提名數均居全國第一位;全國文化企業30強評選中,入選皖企數連續多年位居前列;五年來,累計獲得全國性文藝獎項837項,8部徽派精品獲中宣部第十三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獲獎數量并列全國第三位;安徽新聞出版業總體經濟規模最新綜合排名居全國第八位…… 省第九次黨代會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宣傳思想文化戰線將“打造充滿活力的文化強省”宏偉愿景細化為理論社科強、思想道德強、新聞出版強、廣電影視強、網絡輿論強、文化演藝強、文化產業強和文化開放強八個方面,全省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在全國爭先進位、亮點頻出,開啟了繁榮發展的嶄新局面。
構建考核引導新坐標
——將文化強省建設分解為“八個強”,以文化影響力、競爭力和整體實力進入全國十強乃至更高位次為標桿,細化量化評價體系
從什么樣的高度認識文化?用什么樣的思路發展文化?省委、省政府既定的《文化強省建設實施綱要》,作出了全面解答。
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對照《文化強省建設實施綱要》,宣傳思想文化戰線圍繞實現2016年階段性目標,以文化影響力、競爭力和整體實力進入全國十強乃至更高位次為標桿,將省第九次黨代會提出的“打造充滿活力的文化強省”美好藍圖細化為理論社科強、思想道德強、新聞出版強、廣電影視強、網絡輿論強、文化演藝強、文化產業強和文化開放強八個方面,逐個“強”制定推進方案,細化定量評價體系,明確在全國爭先進位的“落實路線圖”和“任務分解表”。
“八個強,要從根本上解決到底強不強和究竟怎么強的問題。”省委常委、宣傳部長曹征海如是說。近年來,全國很多省份相繼提出“建設文化強省”的目標,然而,相關衡量指標和評價體系,定性的多,定量的少。我省通過構建“八個強”的定量評價體系,就是要找到一把科學的標尺,來監測和評價文化強省建設的進程和成效,進而增強宏觀調控和目標動態管理。
“八個強,解決了‘強在哪’的問題。 ”蕪湖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段玉嘉說,“強省瞄準全國前列,我們文化強市建設理所當然就要定位于全省領先。 ”
“既要橫比爭先,又要縱比進位;既要發揮優勢揚長項,又要挖掘潛能補短板。壓力與動力并存,大家的干勁都很足。”安徽新華發行集團董事長曹杰說。
著眼頂層設計,省委宣傳部聯合省統計局,細化量化50項具體考核指標,進一步完善文化強省建設的評價體系。同時,省委宣傳部及時地對“八個強”推進情況進行督導和評估,分類有序加以推進,做到有目標有方向、有抓手有進度、有措施有要求、有考核有獎懲。 “實踐證明,‘八個強’起到了很好的引領作用、導向作用和推動作用。在編制‘十三五’規劃綱要過程中,希望進一步豐富和拓展‘八個強’內涵。 ”在“十三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編制工作啟動會議上,與會專家建議道。
激活文化創新動力源
——以全國一流的文化品牌,不斷提升安徽文化競爭力和影響力;以一個個體現中央要求、切合安徽實際、符合群眾意愿、具有探索意義的“文化創新”,帶動文化事業產業繁榮發展
“八個強”,關乎凝聚人心的精神紐帶,關乎百姓生活的幸福指數,關乎產業轉型的文化動力,關乎美好安徽的對外形象。如何撬動“八個強”?我省的實踐是,打造全國一流的文化品牌,不斷提升安徽文化競爭力和影響力;以一個個體現中央要求、切合安徽實際、符合群眾意愿、具有探索意義的“文化創新”,帶動文化事業產業繁榮發展。
擦亮“好人安徽”品牌,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精心創作生產演藝和影視品牌,提升徽文化影響力吸引力;打造“農民文化樂園”品牌,探索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新路徑;扶持重點文化改革發展示范企業、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壯大文化力量……一個個群眾贊同、市場認可的品牌項目,是文化“八個強”建設最為生動的注腳。
“安徽從創新國有文化企業考核體系著手,設置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業績考核抓手,推動了文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在中宣部2015年召開的文化產業發展座談會上,省委宣傳部負責同志以《“雙效”考核指揮棒牽引文化產業新發展》為題,在會上作了交流發言。五年來,我省宣傳文化系統頻頻在國家有關部門召開的座談會上介紹“安徽經驗”,分享具有示范意義的文化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后,我省在全國率先開展“千名文藝家下基層采風”活動,1500多名文藝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采、創、送、種”,受到中宣部充分肯定。
2014年3月27日,安徽好人館迎來第一批觀眾,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劉云山參觀后高興地說:“安徽好人館搞得挺好,據我所知是全國第一家,這是安徽道德教育的創造創新。”讓“中國好人安徽多”的品牌發揮更大社會效益,把片段性一次宣傳轉化為生動性系統展示,省文明辦在建設全國首家省級好人館的同時,還啟動了市級分館建設,推出了網上的流動好人館,并組織赴基層巡展巡演巡講,持續壯大正能量。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重點在基層,難點在偏遠貧困地區。 2013年6月,我省按照“反彈琵琶”的思路,以農民文化樂園為主要載體,在文化設施最薄弱的村級、經濟基礎最薄弱的貧困地區和革命老區,率先開展了農村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的探索。 3年來,農民文化樂園由當初一個概念輪廓變成實實在在的思想文化陣地。文化部副部長楊志今實地調研后認為“農民文化樂園建設試點工作為全國提供了寶貴經驗”。
作為全國推進部校共建新聞學院工作首批試點省份,我省在師資力量、經費投入等方面均無優勢可言,但經過深入調研,我省提出了“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傳播理論教材和教學體系”這個全新課題。經中宣部批準,以曹征海為第一首席專家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傳播理論的構建”課題,被列為2015年度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大項目,同時入選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
移動自媒體時代,網絡信息紛繁復雜。我省持續打造的“宛新平”網上評論,主動及時發出客觀、理性、建設性聲音,唱響了網上主旋律,弘揚了社會正能量。 一個個“文化創新”,為文化“八個強”建設注入了新活力、打開了新局面。
打造惠民樂民新平臺
——讓人民群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始終是文化“八個強”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傍晚7時許,大別山腹地的金寨縣南溪鎮門前村,漆黑的夜幕被文體廣場的燈光照亮,村里的大媽大嬸們和城里人一樣,跳起廣場舞,盡情享受著快樂時光。這片在周家老宅基礎上翻新的建筑群,不僅保留了皖西民居的典型風貌,還被賦予了新的公共文化服務功能,成為農民身邊的文化樂園。除了文體廣場,農民文化樂園里還有禮堂、講堂、圖書閱覽室、電子閱覽室、文化活動室等設施。這不,村民汪承林年前就在禮堂里給兒子辦了婚事,“家里沒場地,在禮堂辦,又亮堂又熱鬧。 ”
讓人民群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始終是文化“八個強”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花10元就能看一場黃梅戲大戲;無需登記、無需辦卡,城鄉居民直接刷62開頭銀行卡就能享受優惠補貼;縣及縣以下的基層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實打實”的文化大餐……連續舉辦3屆的安徽文化惠民消費季活動,創新運行平臺和活動模式,運用市場方式拓寬文化消費渠道,整合多方力量提供公益惠民服務,為城鄉居民打造了一場能看、能聽、能玩、能買的“文化盛宴”。第三方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第二屆文化惠民消費季活動群眾滿意度88%以上。
“在電視上看演出哪有現場看過癮哩!而且,就在家門口,一分錢不用花。 ”來安縣雷官鎮陳官村村民徐明高興地說。從2014年開始,我省將民生工程中文藝活動專項補助標準由每村2400元提高到4400元,開展“送戲進萬村”活動,確保每個行政村一年看到一場正規演出。公開招標,由群眾“點菜”、打分,“群眾唱主角”的政府采購文化服務模式受到百姓歡迎。
中國農民歌會、中國(安慶)黃梅戲藝術節……在“國字號”文化節慶活動中,基層百姓成了明星,普通群眾唱起了主角。
“我是2008年底轉成非農戶口的,名下的承包地還能享受土地流轉相關政策嗎?”“我孫子戶口在包公街道,現在想轉回村來,行不行?”……在全省“送法律進農民文化樂園專題宣講”活動中,村民們拋出一個個關心的問題,合肥工業大學吳椒軍教授耐心地一一解答。把黨的大政方針解讀好闡釋好,讓群眾聽進去、聽明白,類似這樣面向基層的“宣講惠民”平臺在我省已經常態化。
文明創建,帶給市民更多“獲得感”,這是銅陵、蕪湖等地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主要經驗。 “起初,覺得文明創建與自己關系不大,當發現小區綠化、環境衛生等方面發生很大改變時,自己從旁觀者變成了參與者。”蕪湖市弋江橋街道鐵橋社區居民尤祖蘭深有感觸地說。
機關閱讀、惠民閱讀、共享閱讀……作為我省引導和推動全民閱讀的示范性品牌,今年的“書香安徽閱讀季”活動在形式和內容上積極創新,活動的參與性和互動性都有新提升。 文化,讓百姓生活更精彩;文化,讓和諧家園更美好!(李躍波)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