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校中-中國畫家。文化部中國藝術研究院訪問學者、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清美藝術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中國畫主任、安徽民進開明書畫院副院長、安徽電大藝術學院院長、教授。1981年畢業于師范院校、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研究生學歷。
張校中創作中
有時候覺得人的名字很奇特,似乎冥冥中注定了你的命運或著性格中的某些氣質。張校中,第一次聽到他的名字,心里就覺得他應該是一個性格比較平和的人,后來見到他的作品,更加證實了我的想法。張校中的水墨創作,可以說說走得是一條和中之路。
“極高明而道中庸”是《中庸》中的話。中庸之道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其價值核心就是和。中為體,和為精神。張校中的作品洋溢著一片和悅之氣。和不是一團和氣,而是畫面內涵的一份氣韻。
畫為心跡。張校中的筆下的山水或民居,都有其家鄉的山水人文的影子,或濃或淡。他出生在皖西,他對皖西有著深深的眷戀和熱愛。筆下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屋一瓦都有著記憶的影子,承載著他濃濃的鄉愁。直抒心境的表達,除了對遠去的古樸自然的向往,更是在浮躁的當下,一種寧靜、和諧、溫馨的心境。
翻閱張校中的作品,宛若跟著他的腳步在游歷,游歷他的游歷的,感悟他感悟的,更能享受他漂浮的記憶的思緒。那些看似平常而簡單的農田、村落、街道、瓦檐、老樹、山崖、云霧……充滿著詩性和靈性,而語言之樸素,畫面之安靜,情境之悠遠,讓你意會何謂“悠然抱樸”,身心愉悅。
張校中的山水,不同于傳統的出世審美。他是入世的,他的山水都是山水的局部,或山壁或溝壑。他的村落是局部的村落,街道側影或院落一角。而那一叢山崖,線條粼粼,蒼蒼氣勢隱隱迫來。那一角屋檐,浸淫著雨水漏痕,氤氳潮濕的江南的氣息就這樣幽幽傳來。張校中的作品就這樣以一種平和的視角,感受著描繪著我們司空見慣的景象和熟知的事物,表達著他樸素的和中主張。
張校中的創作,輕松率性,既有山水人居的生活情趣,又有升華的恬淡的意味。彰顯了張校中的以我馭物、用心造境的狀態,含蓄地表達著他對當下人與自然的和諧的渴望。他對內心的祈望轉化成一種審美情趣,構成他對日常生活功利和困擾的超越,凝聚著他對情境的自覺和反思。他的水墨語言的探索,根植在他對自然的解讀和感懷。張校中的山水,常常以最簡單的線條、最樸實的筆墨,勾勒他的內心所見、所想,把生命的堅韌、凝重和自然的深邃凝固在畫面中。人居系列里,寥寥數筆勾畫出的房屋、灰瓦、花枝,無人的街道,曠遠里彌漫著寂寞和無奈,恍若隔世的似曾相識感,觸動著觀者的心。這種洋溢著文人情懷的知性筆墨,具有強烈的哲學意味,折射著他自身的藝術關切和理想,散發著內在的情感體察和生命哲思,給人以啟示。
張校中的作品以淡淡的青綠著色,給畫面蒙上一層薄薄的水汽,氤氳著、飄忽著,宛若江南的雨霧,帶著潮潮的水汽。無論是其山水畫還是民居作品,青綠色就彌漫在畫面內外,牽絆著你,讓你一看到這清清的青綠色,心瞬間就變得柔軟和喜悅。青綠山水,在張校中這里不單單只是青山綠水的外在形式,而是一種情緒的外溢。青綠色是其重要的表現手段,青綠色的深淺變幻和潤化渲染,形成一種能夠表達意象境界,流淌著無窮的韻味,豐富感受的視覺語言,成為張校中體悟的色彩訴說者。這種基于情感的繪畫方式,有著很強的形式感,在中國畫藝術本質的前提下,從傳統的韻致中生發出強烈的現代意味。
中國水墨講究三個方面:筆墨、意境和韻味。拋棄了筆墨就無所謂中國畫,過于注重筆墨又流于僵硬。傳統筆墨,形式新穎,神思駕馭筆墨,是張校中的水墨路線。因此,張校中的筆端是優美的,閑逸的,溫和的。氣韻悠長宛若疏竹清風,神怡爽朗如雨后春山。
張校中的作品,有一股抱樸沖和之氣,讀他的畫,如臨江南三月,春日融融,水氣氤氳、鶯飛草長。他的畫滋潤,他的性情也平和。繪畫之于畫家,往往是抒發胸臆的途徑和手段,而人生經驗與藝術感悟往往是相輔相成的。正如繪畫里的山與水,一靜一動,一剛一柔,陰陽和諧,個中真意,在于藝術家的素養。
老子說“見素抱樸”,一切都在絢爛后歸于平淡,回到樸素的本原。抱樸沖和,樸是本源,和是境界。
【責任編輯:劉崢嶸】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