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書屋離家近,不但能借閱各種好書,還能免費享受空調。這幾天學校因大雪停課,我和同學就來書屋自習啦! ”1月6日,記者來到來安縣新安鎮孫橋村農民文化樂園,雙塘中學學生范家怡正端坐在農家書屋里愜意閱讀,雖然窗外冰雪未消,書屋內卻暖意融融。
20多平方米的書屋,桌椅嶄新干凈,書柜里分門別類整齊地碼放著4000多冊各類圖書,其中“農”味十足的圖書擺放在最顯眼的位置。 “這場大雪下來,地里的莊稼估計要受凍害,我找找有沒有介紹防凍害的圖書。 ”孫橋村村民張寶余告訴記者,自從村里有了農家書屋,他遇到種植養殖方面的難題,都會來這里尋書問策。
孫橋村,因三國時期大喬歸隱的美麗傳說而聞名皖東。 3年前,按照“一場、兩堂、三室、四墻”的總體建設要求,農民文化樂園在村舍環繞的鄉間拔地而起。一尊大喬的雕塑矗立在圓夢湖畔,一條鐫刻《三字經》的特色長廊沿湖蜿蜒,一個按照中國象棋棋盤設計的文化廣場占地近1000平方米,一面雪白的墻壁上書寫著孫橋村的村史、古訓、民俗和歌謠,加上文化活動室、電子閱覽室、道德講堂、科技培訓中心等等,孫橋村的文化設施可謂樣樣齊全。
冬季是農村的“淡季”,文化活動室卻迎來了“旺季”。洪山戲市級傳承人楊宗菊這幾日正組織劇團演員加緊排練傳統曲目,準備在來安縣春晚上亮上一嗓子,她對記者說:“自從有了文化活動室,我們排練節目再也不愁沒有場地了,越來越多的鄉親在農閑時節前來學習洪山戲。”白天演員排練,到了晚上,文化活動室又成了廣場舞老阿姨們的聚會廳。村民鄒家梅說:“這幾天下大雪,室外陰冷濕滑,我們就從廣場轉移到了活動室。瞧瞧,雖然天寒地凍,我們卻一點都不耽誤鍛煉。 ”
“過去村民白天摸鋤頭、晚上摸‘磚頭’(麻將),幾乎沒有啥文化娛樂活動。自從農民文化樂園建成后,村民們便有了活動的場地,下象棋、打籃球、看書、上網、跳廣場舞,成了村里的新時尚。 ”孫橋村黨支部書記靳西榮說,“如今農民的生活也令人羨慕,不僅住上了小洋樓,在家門口還能享受到豐富多彩的文化大餐。 ”
公共文化服務的短板在哪里,重點建設就放在哪里。我省針對村級文化設施不足、資源分散、活動組織難等問題,持續推進農村綜合文化活動中心——農民文化樂園建設,為農民群眾打造建在家門口,用得上、玩得轉、喜歡去的快樂家園。目前,全省已建成農民文化樂園1500多個。 2017年初,我省承擔的“國家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試點通過文化部驗收,從“全國試點”升級為“全國示范”。
記者手記
激活鄉村文化,才能留住鄉愁
聚攏一群久違的鄉親,聊一段自古流傳的村史,看一部時下熱映的電影,聽一出浸潤鄉音的小戲,在今昔對比中打撈鄉村變遷的美好記憶。如今,即使在偏僻的農村,鄉親們也能足不出村就暢享充滿“文化范兒”的美好生活。
基層是文化建設的主陣地,也是文化建設的重點和難點。立足補短板,突出惠民生,一項項文化民生工程穩步推進,文化的種子深深扎根于廣袤的江淮大地。“農家書屋”工程在村子里建起了圖書館,“農村公益電影放映”工程在田間地頭搭起了電影院,廣播電視“戶戶通”工程讓家家戶戶連接上了免費頻道,“送戲進萬村”活動讓鄉親們和城里人一樣欣賞高質量的正規演出,農民文化樂園更在鄉間里巷矗立起一座文化廳堂。
有人將農民文化樂園比作村頭那棵高聳的大槐樹,遙望樂園的方向,便會勾起對家鄉的思念。鄉村振興離開了文化滋潤,便沒有了精神和靈魂。留住鄉愁,不僅在于看得見山、望得見水,更在于激活鄉村文化,讓鄉村文化煥發勃勃生機,用文化留住鄉村的“根”,最終在美好生活的現實溫度中,實現每一個人厚重充實愉悅的生命價值感。(張理想 趙正平)
【責任編輯:史洪芳】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