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可平 1959年生,浙江諸暨人,教授,哲學與政治學雙學科博士生導師,中央編譯局副局長。著作有《民主是個好東西》、《敬畏民意》等。
作者:俞可平
版本:中央編譯出版社
2012年3月
定價:45.00元
《敬畏民意》這本書,集中關注中國目前的民主治理和政治改革問題。
我特別注意區(qū)分兩種學問,一種是天國的學問,一種是塵世的學問。天國的學問是純學問,就像登山,誰爬得快就登得高,即便成千上萬的人成群結(jié)隊與他競爭,還是趕超不了。而塵世的學問,一個人不行,需要集體的力量。因為解決這些問題既需要基本的共識,更需要大家的共同合作和努力。塵世的學問,即現(xiàn)實的學問,需要相互切磋,需要集思廣益。
《敬畏民意》正是后一種學問,是現(xiàn)實的學問,是現(xiàn)實關懷的產(chǎn)物。我希望,我書中的觀點,能與更多的人所分享,大家一起構(gòu)建改革共識,凝聚理性,一點一滴地推動社會政治的進步。政治的進步,是最深刻的社會進步,因為它將人類文明的成果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來。 ——俞可平
相信中國,相信民主是個好東西
【書摘】
民主作為一種普遍的人類價值,主要不是發(fā)展的手段,而是發(fā)展的目標。以人的自由、平等、尊嚴為核心的民主政治本身就是一種基本價值,正像福利是一種基本價值一樣。
——《全球化與“中國模式”》 P53
新京報:在影響廣泛的《民主是個好東西》以后,你又相繼發(fā)表了《讓民主造福中國》和《思想解放與政治進步》等關注“塵世學問”的著作,現(xiàn)在又出版了《敬畏民意》,孜孜不倦地致力于推進中國的民主政治。但仍然有一些學者提出截然不同的觀點,例如,有人主張中國“要法治”而不要民主;有人建議,“要自由”而不要民主;有人認為,“不能簡單說,民主是個好東西”;有人用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民主的“亂”,新加坡威權制度的“好”,以及中東的最新例子,來論證民主不是個好東西。你怎么看待這些觀點?
俞可平:這毫不奇怪,這個世界從來都不缺反對民主的人。有些人是故意的,有些人是盲從的;有些人是直接的,但更多是間接的。我最不想看到的是,那些并沒有真正清楚民主的意義、同時自己的民主權利也遠沒有充分實現(xiàn)的人,也跟著一些人反對和質(zhì)疑民主,這有點像俗話說的“被人賣了還幫人數(shù)錢”。
其實,我從來沒說過民主是十全十美的和無所不能的,我只是說在人類迄今發(fā)明的政治制度中,相對來說民主是最好的一種。同時,我始終認為,民主與法治是一個硬幣的兩面,不可分離。在我看來,說“要自由而不要民主”,就像說“要自由貿(mào)易而不要市場經(jīng)濟”一樣不得要領。
有些人批評說,不能簡單地說“民主是個好東西”,只能說“好民主才是好東西”。這正如講,你不能說“人是要吃飯的”,而只能說“正常的人是要吃飯的”一樣。因為人在不正常狀態(tài)下,可能不要吃飯,例如急救中的重病人。按照這種邏輯,我們都不能正常說話了。
一種制度的好壞,歸根結(jié)底只有本國人民才有發(fā)言權。我倡導的是“增量民主”,即發(fā)展民主的著眼點是不斷增加人民群眾現(xiàn)實的政治權益。如果民主的結(jié)果是法治破壞,社會動蕩,那就只會損害人民的政治權益。這樣的“民主”,從來不是我倡導的民主。決不能簡單地拿其他國家的情況來與中國進行類比。
我們不僅要有對民主的信心,也要有對我們黨和人民的信心。正如當年毛主席所說,“我們要相信黨,相信群眾”,相信我們一定能夠找到一條合適的民主發(fā)展道路,不斷增大廣大人民群眾的政治權益。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