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 者:馬國川 著
出 版 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3-4-1
【作者簡介】
馬國川
資深媒體人,《財經》雜志主筆、鳳凰衛視特約評論員。1971年生,河北威縣人,曾供職于中國改革雜志社、經濟觀察報社。多年來關注中國改革進程,“對時代性的課題有敏銳的觸悟與捕捉”(金耀基評語)。已出版《大碰撞》、《風雨兼程》、《我與八十年代》、《沒有皇帝的中國》、《重啟改革議程》(與吳敬璉合著)等書。其中,《大碰撞》是第一部全景式反映改革第三次大爭論的作品,被評為“2006年十大好書”之一。
【內容簡介】
《中國在歷史的轉折點:當代十賢訪談錄》是一部關系中國命運、關系國民福祉的良知之書,一部凝聚社會各階層尤其是知識界共識的改革建言書。
本書由資深媒體人馬國川對吳敬璉、厲以寧、江平、茅于軾、資中筠、高尚全、余英時、李澤厚、許倬云、袁偉時等當代10位最具影響力的華人學者的采訪對談整理而成;圍繞中國改革的主題,涉及制度的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社會轉型、經濟變革、司法改革、民生保障、文化重建、道德塑造等關系每一個中國人命運的重大命題,深入剖析一百年間尤其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政治、經濟及社會轉型的真實內在邏輯,為站在十字路口的今日中國尋求歷史方向性的道路。
中國,正處在一個重要的歷史關頭。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總量實現了爆發式增長,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另一方面,中國社會的各種矛盾已經積累到一個臨界點,再加上國際形勢的變化,使得某些激進主張開始萌動。如果不盡快重啟改革議程,紓緩社會矛盾,就可能發生“進化受到壅塞時的潰決”,危及甚至中斷中國的現代化進程。
在這個許多人選擇沉默或稱頌的時代,這一批耄耋之年的知識分子基于各自的學問背景與獨思創見,秉筆直書,直言讜論,不粉飾,不搪塞,不推諉,不避諱,直指中國面臨的巨大問題:資源日益短缺,環境破壞嚴重,腐敗四處蔓延,貧富差距懸殊,道德水平滑坡,社會矛盾激化……
他們提醒國人,中國還不是盛世,而是矛盾重重,中國經濟能不能平穩增長,社會能不能和平轉型,都是重大的現實問題。他們堅持不懈地為中國之憂而憂,直言“不改革,無出路”,呼吁重啟改革議程,并提出了極具建設性的解決之道。他們試圖用自己的理智與良知,喚醒民眾與當政者,廓清對當前中國問題的諸多混亂認識。他們的思想一定可以幫助讀者增進對中國歷史的了解、對中國現實的認識,更理性、更深入地思考中國的現實問題,探求中國平穩實現現代轉型的道路。
【目錄】
序言
吳敬璉 重啟改革議程
厲以寧 我與股份制
世界經濟危機的啟示
江 平 中國法治三十年
我只坐在法律一邊
茅于軾 自由的擴大與中國改革三十年
資中筠 重建知識分子對“道統”的擔當
附錄:資中筠的思想歷程
高尚全 各種體制改革都要推進
余英時 回首辛亥革命,重建價值觀念
李澤厚 如果不改革,中國會慢慢爛下去
中國需要甚么樣的現代性?(李澤厚、秦曉)
許倬云 一百年的路是“正反合”的過程
袁偉時 盲目歌頌“中國模式”是很危險的
“我們都是在還歷史舊賬”
代后記:影響中國未來的八個趨勢
【書摘】
序言
對中國大陸來說,2008年是轉折性的一年。這年夏天北京成功地舉辦了奧林匹克運動會,被某些人視為中國崛起的標志。恰好在這一年年末,世界金融危機爆發,許多發達國家身陷其中,而中國依靠強力的刺激政策保持了經濟繼續高速增長,在危機中一枝獨秀,“中國模式論”遂大行其道。在一些宣揚者看來,“中國模式”不僅成就了中國奇跡,也應該向全世界推廣。在主流媒體的高調宣傳中,似乎全世界都在走向深淵,唯有中國從成功走向更大的輝煌。于是,突然之間,盛世降臨了,贊頌之聲遍于海內。
更令人愕然的是,許多知識分子也開始轉向。那些一度指責中國改革被新自由主義誤導的新左派們,迅速撥轉方向盤,起勁地鼓吹“中國模式”和“中國道路”。持有自由主義立場的知識分子群體也發生了分裂,一些人開始懷疑自己曾經相信的價值觀,一些人公開支持和贊揚“中國模式”,更有個別人走向國家主義。改革遭遇了空前的困境。如果說,在2008年之前的數年間,批評、否定改革的“改革失敗論”一度甚囂塵上,那么從2008年開始,以“中國模式論”為代表的“改革成功論”浮出水面,而且聲音越來越響亮。既然改革已然成功,“中國模式”舉世應學,何必再改革呢?因此,改革停滯不前,在某些領域甚至出現了倒退。
四年來,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知識分子降身辱志,加入“頌圣”的合唱團而恬然自得。其中當然不乏心智蒙蔽之人,更多的則是精明的利己主義者——他們明知道冰山終究要消融,但是自己要趕在此前“分一杯羹”。這種群體性的底線下沉,在歷史上恐怕也是少見的。在薩義德看來:“最該指責的就是知識分子的逃避;所謂逃避就是轉離明知是正確的、困難的、有原則的立場,而決定不予堅持。”如果說以前在強權的高壓下,一些知識分子喪志變節尚屬情有可原的話,那么在利益面前罔顧名節,主動彎曲脊梁,誠屬自取其辱,夫復何言!
就在這樣的時代里,卻有一批耄耋之年的知識分子站出來,秉筆直書,直言讜論。他們不粉飾,不搪塞,不推諉,不避諱,直指中國面臨的巨大問題:資源日益短缺,環境破壞嚴重,腐敗四處蔓延,貧富差別懸殊,道德水平滑坡,社會矛盾激化……他們提醒國人,中國不是盛世,而是矛盾重重,“兩種可能的前途嚴峻地擺在前面:一條是沿著完善市場經濟的改革道路前行,限制行政權力,走向法治的市場經濟;另一條是沿著強化政府作用的國家資本主義道路前行,走向權貴資本主義的窮途。”(吳敬璉語)中國經濟能不能平穩增長,社會能不能和平轉型,都是重大的現實問題。他們呼喚改革,直言“不改革,無出路”。
這種“老年人燃燒,年輕人取暖”的現象值得深思。中國是一個推崇實用理性的國家,沒有宗教傳統,基于良知的道德堅持是非常難能可貴的。為什么這些老人會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絕大勇氣?因為近代以來幾代知識分子對民主、自由、富裕、文明的現代中國的追求傳承到他們的肩上,他們不為一己謀私,而是為國家前途、民生福祉著想,所以他們行事“論是非,不論利害;論順逆,不論成敗;論萬世,不論一生”(王陽明語),絕沒有中國文人常有的酸氣、矯情,更沒有奴才氣,成為“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鋒芒”(魯迅語)。
作為一名記者,我非常幸運地采訪過許多“燃燒的老年人”。本書中筆者所采訪的十位老人,都見證了中華民族近百年的苦難。其中有七位生于1930年,兩位生于1929年,一位生于1931年,他們每個人都歷經磨難,但是不改初衷,老當益壯。薩義德在《知識分子論》中對知識分子有兩個精辟的定義:一是“敢于對權勢說真話的人”,一是從專業的圍墻里漂流出來關懷社會、關心民瘼的“業余人”。余英時先生也曾指出:知識分子除了獻身于專業工作之外,同時還必須深切地關懷著國家、社會,以至世界上一切有關公共利害之事,而且這種關懷又必須是超越于個人(包括個人所屬的小團體)的私利之上的。這些“燃燒的老年人”都是各自專業里聲望卓著的大家,不過他們沒有身衣學術的華兗靜坐在書齋里安享榮耀,而是堅持獨立思想,不屈從任何政治壓力,敢于獨立思考;堅持批評精神,以自己的學術良心,敢于批判現實。他們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知識分子。
孔子說:“所謂賢人者,好惡與民同情,取舍與民同統;行中矩繩,而不傷于本;言足法于天下,而不害于其身;躬為匹夫而愿富貴,為諸侯而無財。”按此定義,本書中十位受訪者都是當之無愧的“賢人”。因此,將他們稱為“當代十賢”,不亦宜乎?
中國,正站在一個新的歷史十字路口。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總量實現了爆發式增長。2010年,中國的經濟總量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出口總額超過德國,躍居全球第一位。如果能夠按照目前的速度發展,中國經濟總量不是沒有超過美國的可能。另一方面,中國社會的各種矛盾已經積累到一個臨界點,再加上國際形勢的變化,使得某些激進主張開始萌動,如果不盡快重啟改革議程,紓緩社會矛盾,就可能發生“進化受到壅塞時的潰決”(顧準語),危及甚至中斷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歷史有情更無情。歷史長河的一個小小“三峽”,就可能是一個國家百十年的窮途彎路、幾代人的悲慘際遇。普京在回顧蘇聯歷史時曾說:“無論承認這一點有多么痛苦,但是我們將近70年都在一條死胡同里發展,這條道路偏離了人類文明的康莊大道。”蘇聯殷鑒不遠,能不慎乎?
在這樣的歷史關鍵時刻,“當代十賢”都表達了對于中國現實的憂思,并提出了解決之道。他們的思想可以幫助讀者增進對中國歷史的了解,對中國現實的認識,更理性、更深入地思考中國的現實問題,探求中國平穩實現現代轉型的道路。他們的獨立思想、批評精神,更值得后來者學習和敬仰。“不信東風喚不回,不容青史盡成灰。”假如中國的知識界都能夠像他們這樣,做到“不降身,不辱志,不追趕時髦,也不回避危險”(胡適語),就會形成強大的社會影響,那么中國也許會避免最壞的選擇,走上一條和平的轉型之路。
感謝所有接受采訪的老人們,他們不僅給予我思想的啟迪,也讓我感受了真正的知識分子的人格光輝。(馬國川)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