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楊崢 著
出 版 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3-4-1
【作者簡介】
楊崢
獨樹一幟的家庭教育專家,中國高端家庭教育論壇特邀嘉賓,搜狐、新浪、北青在線等多家網絡媒體教育頻道特邀嘉賓,北京互惠生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創始人。多年旅居德國和美國進行跨文化理論研究,再加上對國內家庭教育的多視角思考,形成了一套獨特的家庭教育理念:重成人不忽視成才,重長遠不忽視眼前,用現在配合未來。
插圖作者 陳紅喜
知名的聾人畫家,“愛與志”漫畫大師,“愛與志美術助殘行動”發起人,資助并培養了眾多殘疾孩子,被央視譽為2012年最美鄉村教師。現任教于湖南省安鄉縣特殊教育學校,系湖南省十大教育新聞人物之一,其博大無私的愛與堅韌,讓無數人為之鼓舞和感動。
【內容簡介】
一群懶爸爸、忙爸爸懶于管孩子,或者顧不上管孩子,卻把孩子教育得很優秀。秘密究竟在哪里?本書作者用簡潔的文字和生動的漫畫揭示其中的奧秘。爸爸們不需要所謂的36個建議或72個招數,爸爸們只需要3個工具就足夠了。本書作者不僅是國內家庭教育領域的資深人士,更是將中國、美國、德國等各國文化精髓歸納為3個工具的踐行者。只需要40分鐘就能讀完的一本書,能夠真正讓懶爸爸們把孩子培養成不但能適應中國社會發展,更能在將來的國際化環境中游刃有余的人才。
【書摘】
推薦序
楊老師在我們這個爸爸圈里很出名,大家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總喜歡聽他的建議。他不但會給我們推薦一些很簡易但非常實用有效的方法,而且會仔細探討其中的理論,讓我們更覺得大有益處。
下面講幾件令我印象深刻的事。
一個男孩都已經6歲了,還每天哭著喊著要和媽媽睡,家人束手無策。我們勸他們下狠心,爸爸卻說什么辦法都試過了,但孩子能夠聲嘶力竭地躺在地上哭到夜里2點,都快虛脫了也不肯起來,直到家長妥協。楊老師說,你們兒子一定是以前先哭到11點,然后你們就妥協了;下次就哭到12點,你們依舊妥協;所以才會哭到2點。這個爸爸苦笑說沒辦法了。楊老師說交給他吧,5分鐘解決。我們所有人都不信。
當天晚上,楊老師去這個朋友家敲門,爸爸按商量好的辦法帶著兒子一起來開門。楊老師一臉嚴肅地說:“王先生,您好!我是‘中國兒童自己睡協會’的秘書長。根據我們協會的規定,中國的兒童—男孩應該最晚從3歲起,女孩從3歲半起自己睡。而您家的王小寶小朋友已經6歲了,還一直和媽媽睡。所以我們今天需要把他接到營地去統一管理,直到他能夠自己睡之后再送回來。”說完,楊老師抱起王小寶就向樓外走。
小寶還沒進電梯就大喊起來:“爸爸,我今天晚上就自己睡!千萬別讓他把我帶走!”楊老師依舊一臉嚴肅地問:“你是真心的嗎?我明天早上要來核實的!”
晚上11點,那位爸爸的電話打過來了:“楊老師真行!小寶磨蹭到10點,到自己屋里委屈地去睡了,可憐巴巴地讓媽媽搬個椅子坐在門口,還說千萬別進來,不然那位秘書長又該把他帶走了。”
還有一位精英爸爸為了給自己的兒子出國鋪路真是費盡心機。為了讓他的兒子去美國讀高中,他花錢請了最好的中介團隊,全家還去當地考察了幾次。然而過了不到一年,他的兒子就覺得在國外很苦悶,學習雖然不是很吃力,但生活非常不開心,這位爸爸一籌莫展。楊老師了解詳細情況后,只說了三個字:“換宿舍!”
由于同校的中國學生較多,所以學生公寓里中國學生住在一起的現象比較普遍。楊老師的一句名言是:留學的目的絕不僅是文憑,而是中西文化的融會貫通,所以業余時間的重要性甚至大過了課堂生活。
利用這位同學假期回國的機會,楊老師和他閑聊了一個小時。這位同學回校后設法換到了和美國寄宿同學一起住的公寓,并積極參加學校和社區的志愿者活動。不到一年,他不但學習出色,并且是學校很多活動的積極分子,獲得了很多獎勵。
這樣的故事有很多,并且每天都在發生。就在上個月,我的女兒(9歲)參加學校的圣誕晚會,在媽媽的鼓勵下,把自己非常珍愛的姜糖小屋拿到學校與同學分享。但在和大家一起品嘗時,姜糖并不能得到多數人的認可。結果在晚會結束后,我女兒含著眼淚和老師一起,把其他小朋友丟棄在地上的姜糖片掃進垃圾桶。
女兒非常委屈地回到家,問我們:“為什么會這樣?”我和她媽媽只能盡力安慰她,但沒有效果。
可巧當時楊老師在我家做客,就向我的女兒問了幾個問題,然后在她耳邊輕輕地說了幾句話,兩個人就興高采烈地跑到書房忙起來了。我不知道發生了什么,只聽見女兒一會兒歡呼,一會兒哭泣,一會兒又鴉雀無聲。一個小時以后,女兒拿出來一封信,并且自己配了小插圖,題目是《傷心的姜糖小屋》,她用姜糖小屋自述的方式,把今天的經過寫了出來。當我看到女兒描述這個小屋是如何被她珍愛,如何小心翼翼地被她一路抱著來到了學校,又經歷了晚會上的情境時,也不禁被感動了。楊老師讓她第二天把這封信貼在班級的信息板里,并主動告訴老師。
第二天放學時,我見到了一個無比自豪的女兒。老師在全班讓她朗讀了這封信,還讓全班同學發表意見。在讀到動情處時,很多小朋友都和她一起為姜糖小屋流淚,幾乎每個同學都對她說對不起。班主任老師特意打來電話說,感謝我們提供了一個關于愛心和節約的絕好素材。
我和楊老師是多年的好友,我知道他從小就是好學生,出國經歷豐富,對中西文化的研究頗有心得,又加上這幾年的事業和家庭教育相關,所以我非常希望他把自己的一些成果寫成書,讓更多的家庭能夠受益。他很忙,但絕不像自謙的那樣懶。無論他給我們這些爸爸出了多少好主意,他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有時候,能夠想到好主意的時候已經晚了!如果每個爸爸都能掌握幾個不累又有效的好方法,得到一些有益的指導,那么就不需要我來出什么主意了!因為好主意只能短期治標,而好方法才能長期固本!”
也許就是他自己常說的這句話,最終變成了這本書。我覺得無論你有多忙,無論你有多懶,無論你現在的孩子多大,花上幾十分鐘來把這本書讀完,都是非常值得的。甚至我覺得其中的一些話,讓我們這些成年人也會同樣受益。
短短的幾個故事,就算是個記錄和推薦,不敢為序。總結一下這本書和很多家庭教育圖書的不同之處,也許有以下三點:
(1)很多書都是一家之言,是一位媽媽或一位爸爸根據自己孩子的成長經歷而做的個人經驗總結,也許會讓某些人得到啟發,但對另外一些家庭可能情況剛好相反。而楊老師的書,雖然個性鮮明,但講的卻是共性,為你解決的不僅是“術”的問題,還有術背后的“道”,也就是懶方法背后的懶哲學。懂了他的這個哲學,我相信任何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2)很多家庭教育圖書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講:孩子每個年齡段的特征是什么,所以我們現在應該做什么,就是用“現在”來配合“現在”。而楊老師在講:孩子的將來應該是什么樣的,所以我們現在應該配合什么,是在用“現在”配合“將來”。
這也是我推崇懶爸爸理論的一個理由:我們這些當爸爸的,著眼點應該在于培養出能夠在社會上真正立足的成年人,而不僅是拿到畢業文憑的好學生。
(3)我不敢說在家庭教育領域里涉獵很多,但無論是看過的書還是聽過的講座或見過的專家,所接受的信息量也不小。我只是覺得累:似乎每一條都很重要,似乎每一點都應該使用,可是太多太雜的建議總感覺是停留在說教的層面,反而讓人無所適從。楊老師的這套理論和技巧很簡單,應用起來也非常有效,可以真正讓孩子終生受益。
當然,最重要的一點:懶爸爸盡心有限,忙爸爸盡力有限,但是讀完這本書,每個爸爸都應該和我有同樣的感受—當個好爸爸并不難。
王 京
作者多年好友,現為某大型企業董事長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