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華社音視頻部、新華出版社、新華網和中國移動手機閱讀基地共同舉辦的我的“中國夢”民生系列圖書座談會今日在京舉行。
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解璽璋,中央電視臺《防務新觀察》欄目主持人和策劃唐劍,新華社央采中心副主任、知名作家韓松,新華社高級編輯徐兆榮等專家、學者出席了此次座談會并暢談自己的“中國夢”。中國移動手機閱讀基地總經理助理茅碩作為出版方嘉賓出席座談會。
此次系列圖書由民族復興之夢《中國夢尋》、中國發展之夢《尋找中國發展新動力》、民生安樂之夢《心尖上的民生》、生態文明之夢《突圍十面“霾”伏》四本新書組成。該系列圖書由新華出版社與新華社各部門聯合完成,從各個角度詮釋了“中國夢”。
現場精彩文字實錄:
新華社副總編輯、音視頻部主任 吳錦才:
今天是新華出版社傳播史上面的一個新的起點,按照新華社李從軍社長提出的打造新聞信息集成服務的要求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而且這是中國傳播史上的新一頁。
這里有電視形式,一百人的中國夢,我們把電視拍出來了,現在是在做英語的節目,這一百個普通人的夢實在太有可看性、可讀性了。今天圍繞這四本民生主題的書動用了新華社的多樣資源,以新華出版社為中心開展集成服務的有益嘗試。通過電視形式,還有新華網用悅讀頻道同步推出,另外中國移動是我們的“巨無霸”,拿出手機閱讀基地的力量來支持我們。
所以今天借此機會我們在這個場合一是祝賀新華出版社在傳播形態上為我們各個媒體提供了一個好的范例,同時也希望在座的各位一起努力共同支持新華出版社在打造集成服務平臺上可做的空間。
新華出版社副總編輯 黃春峰:
關注天下、關注社會熱點是新華出版社一直以來的職責和堅持,及時有效地發出自己的聲音,以圖書的形式在第一時間記錄歷史進程,回應社會關切,是新華圖書的特色,這四本圖書就延續了新華時政類圖書的特點。
十八大以后習近平總書記發出了“中國夢”的號召,他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凝聚中國力量,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
如何為實現中國夢盡一份職責是我們一直思考的問題。圍繞這一重大的時政主題,新華社副總編輯吳錦才和新華出版社社長張百新組織了《中國夢尋》系列節目,在此基礎上出版了《中國夢尋》一書,
在中國夢的構架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這本書收錄了一百個不同身份、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中國人的夢想,他們當中有民間音樂的守望者、有放棄安樂生活執著于航海的冒險者,有在山岡間步行送信的郵遞員、有在艾滋病患兒學校教學的女教師,通過他們的理想、奮斗、成功、挫折、歡笑、淚水以及所思所想來展示當下處于劇烈轉型時期的中國,呈現快速演變、錯綜復雜的社會。他們是一個個普通的中國人,也是中國夢的締造者和見證人。本書告別了宏大的敘事話語,用生動、細膩的筆觸記錄了時代的夢想,記錄了每個平凡的中國人不平凡的中國夢。
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實現中國夢離不開對民生的關注,對民聲的傾聽,離不開教育、住房、醫療保障等方面的問題,這些無時無刻都在牽動老百姓的心,這同樣也是中央掛在心尖的大事,新華出版社社長張百新,新華網總裁田舒斌主編的《心尖上的民生》對破解民生領域的諸多難題有較大的參考價值,圓夢之途從不平坦,民生的改善也需要循序漸進的努力和勞動,相信住有所居、病有所醫、老有養、學有所教的社會并不是遙遠的愿景,而是指日可待的明天。
這四本圖書從選題策劃到出版凝聚了新華社許多部門的汗水,是新華版圖書轉型升級的有益嘗試,我們相信用圖書產品記錄講述中國夢是我們新聞出版工作者在實現中國夢的進程中應當擔負的使命。我們不僅是記錄者,更是書寫者,我們不但是參與者更要努力做領跑者。
新華網副總裁 白林:
十八大召開之前,新華網特別推出了一項網絡調查,吸引了幾百萬網民參與投票,其中教育、住房、食品安全、就業等民生問題,這幾個選項的得票率位居前列,而在此前每年的全國兩會新華網都要推出兩會的調查,在這些系列的調查當中,每一次網民的關注度選擇居前位的話題均是民生話題,食品安全、教育公平、房價調控、社會保障這些話題近年來也屢屢成為社會輿論關注的熱點,這些問題既關乎百姓生計、體現百姓的利益訴求,也關乎國家的長治久安、黨的執政地位的鞏固和加強。
民生連著民心,民生凝聚民心。解決民生問題是一場激蕩人心的跋涉歷程,有汗水也有淚水,有矛盾也有突破,有苦惱也有喜悅,有不解也有期盼。這個歷程承載著百姓的幸福體驗,承載著國家不斷走向強盛的奮進,這個歷程所指向的目標就是“中國夢”。
今天,我們在這里向讀者推介的由新華出版社出版的新書《中國夢尋》、《尋找中國發展新動力》、《心尖上的民生》、《突圍十面“霾”伏》,就是這個激蕩歷程的記錄,就是這個輝煌時代的記錄,我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離夢想如此之近。中國的未來需要每一個中國人攜手同筑,謳歌輝煌時代的強音需要我們同聲發出,傳遞人文關懷是媒體工作者的職業共識。
中國移動手機閱讀基地總經理助理 茅碩:
中國夢是近期來全國人民和主流媒體提到的頻率最高的一個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每個國家和民族也都有自己的夢想。在21世紀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是我們共同的中國夢,它既包含著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愿景,也包含著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城鎮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和進步的機會這些個體期待。
中國夢是多維度的,航天夢、航母夢、綠水青山的夢,居者有其屋的夢,公平教育、老有所養的夢,這些大大小小的中國夢,有的已經夢想成真。
這里我想舉個例子,去年12月手機閱讀基地舉行了《釣魚島是中國的》發布會,在這本書發布三個月后我們非常高興地看到中國在釣魚島問題和南海問題上有了越來越強勢的姿態和作用。我想這就是中國夢夢想照進現實的非常好的寫照。
作為新華社戰略合作伙伴,這是我們又一次重磅圖書首發合作。
最后預祝今天的活動圓滿成功,也預祝我的中國夢系列突出在手機閱讀平臺受到更多讀者的喜愛。謝謝大家。
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 解璽璋:
從這四本書的布局來講,民生的問題、環境的問題、經濟發展的問題都涉及到了,包括當前的國計民生最重要的一些問題,所以我覺得從布局上來講可能它后面還會有延續,因為我們每天從新華網上看到這些新聞的內容就是方方面面的,包括國際的、國內的,歷史的、現實的,有很多東西可以做。我覺得這個書真的是做一百種都是可以做下去。
新華社央采中心副主任、知名作家 韓松:
剛才剛剛拿到,但是確實非常震撼,我覺得這四本書確實是高手選中的,現在這么一個信息碎片化爆炸的時代,現在最需要的其實就是把中間一些東西拎出來做成有厚度的,現在很多深度閱讀重新興起,一些雜志也推出的是類似的東西。這四本書就剛好是這些東西,這四本書剛好抓住的就是中國核心問題。
你看這個《尋找中國發展新動力》,我們從去年開始一直就在爭議這個話題,中國經濟開始下滑,今后怎么走都很值得思考,創新的在什么地方,出口外貿已經無法繼續維持,還有內需的東西到底在什么地方?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話題,如果經濟增長新的動力找不著其他的都沒法談,社會問題、政治問題,這個非常了不起,選擇的經濟學家非常好。
再有就是這個《心尖上的民生》,民生確實是目前核心的話題,包括世界上那么多國家動蕩、垮掉就是民生問題沒有解決好,而且民生問題就是關系到每個人的,包括很多80后,昨天剛好碰到韓寒,我倒是很感慨,包括在博文上我也寫過一篇文章,就是現在年輕人的夢想到底在什么地方?昨天我們發了一篇稿件講到航天,這次王亞平在航天授課選擇的是人大附中,資源非常豐富,很多有背景的學生在那里讀書,我覺得一定要找一個貧困山區、找一個輟學的人怎么看航天授課,我們真找到一個收入兩千塊錢,在美容院打工初中就輟學的女孩才19歲她沒法讀書,她雖然讀了初中,但是她聽不懂王亞平講的是什么東西。這是民生的東西,我們把這個東西寫到稿子里面了,她的中國夢是什么,她說她非常佩服王亞平,她回家就要去查王亞平說的航天知識。
再看這個《突圍十面“霾”伏》,這不光是霾的問題,去年西方的一本環保著作《寂靜的春天》出版50周年,半個世紀后中國來到了這個門檻上,環境問題成為頻發、多發的問題,環保突發事件成為影響包括中國政局的焦點話題,這個選擇很好。
最后就是中國夢,中國夢在什么地方,沒有找得特別清楚,我一直讓他們去找普通老百姓的中國夢。我們找中國夢的發源在什么地方?就在安陽,最早的中國夢全是惡夢,甲骨文上的字掙扎、不安的形狀,中國人最開始是非常艱巨的,那時候人的平均年齡只有30幾歲,靠天吃飯、祈雨到現在今天。當時人家關注的是帝王的夢,到今天我們的變化。
新華社高級編輯 徐兆榮:
我想我們在討論中國夢時社會上有一種說法就是中國夢和美國夢的比較是有差距的,好像中國的夢是民族的夢、集體的夢,美國的夢才是個人的夢。我看了剛才黃總介紹咱們《中國夢尋》和音視頻部聯合出的,我看到的是一百個人來自不同崗位、不同角色談自己的夢想。我想看來這本書至少對這樣的一種社會上的議論可能會有比較好的解答。說明中國人的夢想也有個人的夢,只不過14億中國人的夢把每一個人的夢匯集成了中國人的夢和中華民族的夢。
還有一點感想就是《突圍十面“霾”伏》這個霧霾也確實是時下比較頭疼的,我想現在有了霧霾以后,不僅僅是北京,我感覺離開北京以后到哪個地方去,甚至過去我們認為我的家鄉蘇北地區那是不發達的地區、欠發達的地區,那里也是陰霾滿天。這里面恰恰反映了不光是霧霾的問題,污染是整體性的、全體性的,這是很可怕的。
那么,在這樣一個十面“霾”伏的情況下,在這樣一個惡劣污染的環境下中國人還有什么夢想嗎?還能實現美麗的中國的夢想嗎?所以我想我們《突圍十面“霾”伏》對這個問題可能會有很好的解讀,我很期待這個事。
中央電視臺《防務新觀察》欄目主持人和策劃 唐劍:
說到《突圍十面“霾”伏》,我想起我們的科學發展觀。不用過五年十年,我們現在回想科學發展觀核心要義是以人為本,關鍵是要做到可持續發展,方法是統籌兼顧,這是科學發展觀的原文原意,你想想我們的黨多偉大,是很有遠見的,但是把科學發展觀寫進黨章到現在才多少年,我們就遭受了十面“霾”伏,所以今天我們適時地推出《突圍十面“霾”伏》,我們不要再走“霧都孤兒”的老路,不要再讓那時候英國的工業發展寫下那樣的世界名著。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