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丞相蕭何,購買田宅,都盡量選擇那些窮鄉僻壤,且不營建高樓圍墻。蕭對人說:“我的子孫如果賢德,這樣的家產正符合他們的心愿;如果子孫不肖,這樣的田宅別人很難看得上,較易能守住。”給子孫留金留銀,不如給子孫留下好名聲。唐朝法官徐有功,執法公正,救了不少人的性命。后來罷官為民,他兒子參加吏部選拔時,吏部官員都說:“這是徐公的兒子,哪能用常規考核來要求呢。”清朝謝振定因為得罪和珅被罷官,人稱“燒車御史”,二十年后,謝的兒子做了縣令,入京述職,嘉慶皇帝召見,問他:“你就是‘燒車御史’的兒子嗎?”不久,便提拔他做了成都知府。
教育子女不要太功利。南北朝時大教育家顏子推,寫有《顏氏家訓》一書。有個官員曾告訴他:“我有個兒子,已有十七歲,很會寫奏札,教他講鮮卑語、彈奏琵琶,差不多都學會了,憑這些本事來服侍三公九卿,一定會得到寵愛,會有個好前途。”顏氏不語,回來后教育子女們說:“奇怪啊,這個人用這樣的方式來教育兒子!就算靠這樣來做到卿相,我也不愿讓你們去干的。”
做父母的都擔心下一代越來越嬌氣、越來越不能吃苦,甚至覺得整個社會都是“一代不如一代”,其實,多數時候,社會總是在往前發展的,很多擔心都是不必要的。西漢宣帝時,宣帝重法家,太子柔仁、好儒道。宣帝總看不上這個太子,曾嘆氣說:“亂我家者,太子也!”后來太子做了皇帝(漢元帝),同樣也看不上自己的太子,太子劉驁少不經事,不夠有愛心,元帝恨恨地說:“哪有人不仁慈而能做好皇帝的!”劉驁即后來的漢成帝,又做了二十多年皇帝。
唐玄宗一家人吃飯,玄宗讓兒子李亨切熟羊腿。李亨切完后,手上沾滿油,就隨手拿起一張餅,把手擦干凈。玄宗在一邊看得直皺眉,李亨察覺了,趕緊拿起擦手的餅,放嘴里吃起來。玄宗這才開心,教訓兒子說:“福當如是惜!”
清朝人張英,在朝廷做宰相。老家跟鄰居因為房基地發生糾紛,鄰居因為擴建房子,占了張家三尺地,張家不服氣,官司打到縣衙里。張英知道這事后,沒有憑借官威向縣衙施壓,而是寫了一封信給母親,信里是一首詩:“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勸母親何必為了三尺地而打官司,萬里長城今天依然屹立,但誰還記得長城當年的主人秦始皇呢!鄰居聽說此事后,很慚愧,不僅退回三尺地,還主動再讓三尺地,兩家間就形成六尺寬的巷子,后人美稱“六尺巷”。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寫道:“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想要孩子勤奮,做父母的自己就不能懶散;想要孩子誠實,做父母的自己就不要張嘴瞎話來。《顏氏家訓》說:“是以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則婦不順矣。”
南宋理學家朱熹曾感嘆:“只要一家和諧平安,就算缺衣少食,也會覺得快樂。”家庭和諧是生活快樂的根基、源泉,身處硝煙彌漫家庭內的人,無論做多大官,賺多少錢,都不可能真正快樂。
明朝徐溥,官至首輔(第一宰相),名聲很好。據說徐為了修養自己的品德,自小開始就立了一規矩:準備兩個瓶子,一瓶裝黑豆、一瓶裝黃豆;每當做了一件善事,就投一黃豆;做了不好的事或者動了壞念頭、說了一句不該說的話,就投一黑豆。開始時黑豆多黃豆少,但長期堅持下來,黃豆遠遠多于了黑豆。
清代林則徐有一幅訓子對聯:“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么?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么?愚而多財,益損其過。”希望兒孫自強自立,不要做啃老族。
鄭板橋是清朝“揚州八怪”之一,他的教育理念是:“讀書中舉,中進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個好人。”因為在外做官,孩子放在弟弟家帶著,鄭板橋交代弟弟,一定要嚴格要求小孩,和仆人的子女平等對待:“家人兒女,總是天地間一般人,當一般愛惜,不可使吾兒凌虐別人。”
曾國藩是清末湘軍首領。他權管四省,位列三公,拜相封侯,他的兒子可算得上是“正牌高干子弟”了。然而,兒子曾紀澤和曾紀鴻都沒有變成“衙內”和“大少爺”。曾紀澤詩文書畫俱佳,成為清朝著名的外交家;曾紀鴻雖不幸早死,但其研究古算學亦取得相當成就。不僅兒子個個成才,孫輩還出了曾廣均這樣的詩人,曾孫輩又出了曾寶蓀、曾約農這樣的教育家和學者。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曾國藩教子有方,“愛之以其道”。
曾國藩對“官二代”的毛病深有警惕,多次嚴詞訓誡兒子們不要學歪風邪氣:“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一傲字……京師子弟之壞,未有不由于驕奢二字者。”“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無一不與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貴習氣,則難望有成。”兒子曾紀鴻去長沙參加考試時,曾國藩又特別寫信告誡:出門在外,一定要謙謹,萬不可張揚,考試前也不要去拜訪州縣官員。
曾國藩祖訓八字:“書、蔬、魚、豬、早、掃、考、寶。”其中蔬、魚、豬是中國古代農村的生活內容。其他幾項今天仍有重要意義:書,就是讀書,讀書是為了明曉道理;早,就是早起,不貪戀被窩之舒適;掃,就是掃除,勤勞;考,就是祭祀,孝順先人和父母;寶,就是善待親族鄰里,一個人不能獨善其身,一個家也不能獨善其家,與人愉快相處,這是居家的至寶。
曾國藩在教育子女方面,總結了一個“八本”理論:讀書以訓詁為本,即要求老老實實讀書,不?;^;作詩文以聲調為本,詩文不要求花哨;侍奉長輩以讓其歡心為本;養生以戒怒為本;立身以誠信為本;持家以勤為本;做官以不愛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這“八本”,可說是涵括了曾國藩的讀書求學經驗和做人處世經驗。
文章摘自 《微歷史》作者:黃一鶴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