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研究會和長江文藝出版社聯合舉辦的《一本書讀懂二戰——給二戰算筆經濟賬》新聞發布會暨研討會在北京召開。
該書作者禹涵是一名90后大學生,目前在加拿大學習經濟。他在2012年3月加入中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研究會,成為年齡最小的會員。禹涵獨辟蹊徑,從經濟的角度講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源、進程,并闡釋了此書的主題:這個世界沒有時間機器,未來就藏在過去里面。
此書得到了國防大學原副校長黃玉章、軍事專家馬駿等人的推薦。禹涵在自序中寫道:“寫出歷史的目的是要發現事實真相,然后解釋其原因,并確定真相和事實之間的因果關系,之后為現在人所用。”
二戰雖然已經過去60多年,但世界上相似的事件仍在不斷重復。如1929年美國那場導致二戰爆發的經濟危機,在1987年的秋天以相似的原因引發了另一場經濟危機;鼓勵德國不斷擴張的“綏靖政策”,又在之后被諸多國家效仿。
此書的另一個主題是:想要從歷史中真正提取價值為現在所用,就不能僅僅千篇一律地去研究二戰的歷史事件、戰役、傷亡,更需要一個全新的思路去俯視歷史。比如為什么德國技術先進但沒能勝利,為什么戰后蘇聯從二流國家一躍成為超級大國,為什么美國成為世界的頭號強國而英國只能當落魄貴族……這些有趣而重要的問題在書中都給出了另一種角度的解答。
黃玉章總結了讀完書后的五點啟示:“第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人心者必將獲得最后的勝利;第二,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可靠的后勤保障是克敵制勝的基礎;第三,強大的軍事力量是克敵制勝的重要保障;第四,先進的科技力量是克敵制勝的重要因素;第五,政府效能是綜合國力得以發揮、在戰爭中克敵制勝的關鍵。”
馬駿在書的最后寫道:“禹涵的這部書用了大量的數據與表格,介紹了發生在70多年前那場戰爭的經濟因素,國家與平民財產的損失情況,讀起來令人掩卷深思:戰爭是一件絕對的壞事兒!面對國家與國家的矛盾,只要還有政治解決的一線希望,就不要輕啟戰端,訴諸武力解決問題。”(蔣肖斌)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