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陳 默,男,1963年生。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媒體傳播學博士生導師,媒體文化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客座教授。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十多年一直給中央電視臺和省級電視臺做評審專家。也在中央電視臺和各省級臺講學,并做電視臺發展戰略運作和頻道策劃。主要專著有《瓦格納》《生命的絕唱》《影視文化學》《電視文化學》《中國電視與市場經濟對話》《媒介文化:互動傳播新環境》
[內容簡介]
物欲聲色,感官紅塵,功利追逐,浮躁人心。人們價值破碎,信崇迷茫,喪失了自己本心。此時,東西方都在呼喚心靈的回歸,西方已許多生命靈性的書暢銷。其實,西方文化在轉向東方,向古老東方尋求生命靈性智慧,西方科學與東方靈性合流。近些年,我國國學興起,我也在北大和中國傳媒大學講授國學和東西方哲學,也了解眾多人渴望生命靈性的探尋,讓心靜一些,探尋生命的本源,尋返樸歸真之徑,嘗試與快速的現代生活之間的平衡與和諧。東方幾千年的智慧就是指示:天道與人,自然與人,社會與人,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此書主旨,世界的和諧與社會的和諧,在于人心的和諧。讓人在生活中歷煉中學習,覺悟自己的本源生命,將自我意識提升到同一整體生命的宇宙意識。寧靜的心與愛才能讓我們真正喜樂地生活,靈與身的平衡和諧才能讓我們內與外,天與人合二為一。
我十年來,一邊教學,一邊在山林靜悟生命里的奧秘。悟道參禪,修心養性,真正用生命體驗活生生的道與禪。道禪是鮮活的,敞開的、與當下生活相融合才能直指人心,開悟人心,讓人回歸自己的本心,找到真正自己生命本俱有的喜悅、愛、智慧和創造力;走向內在生命的本源,實現自己生命種子里的潛能,找尋到自己內在的寶藏。讓人能真正地享受自己的生命,過喜悅、愛、創造、慶祝的生活。生命靈性在我們里面,可我們總被感官帶向外部的追逐,讓自已生活過得緊張、焦慮、沉重而累。
此書,以美文詩意的風格切入,以掃陳腐說教和學術話語之悶。是源自生命體驗和感悟的心語,是心靈與心靈的對話。讓尋求心靈之路的朋友在路上能輕松地,詩意地品讀非學術語言、非概念、非教義的絮語,讓生命呢喃之音伴隨寧靜之心走在花雨滿天的路上。
本書名為《蓮花里的鉆石》,蓮花是心源之愛,鉆石喻自己生命里寶藏。分四部分:一,生命之秘;二,心源之愛;三,生與死;四,靈之歌。以"生命靈性"為主題,整體成篇,篇篇獨立。每篇配有意境的插圖。我希望人民出版社作為"心靈美文"的暢銷書出版。
《蓮花里的鉆石》序
學貫中西的陳默教授的這本書,是生命的詩!他的情才,他的感悟,他的哲思,以雋永的筆觸表達了出來。捧讀這些散文詩篇,我的思緒禁不住隨之升降、俯仰。
作者以靈性體悟佛祖,體悟老子與莊子。透過文字,我們可以走進佛祖,走進老莊!
智慧老人留下的遺篇,人人都可以讀,但未必人人都能讀懂,都有收獲。作者是真正讀懂了且有收獲的人。
他說:每一個人都是佛,只要覺醒。靈魂意識是光,光就是佛性。你要成為自己的光。
他說:沒有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沒有欲望才能接受到存在的恩賜。
他說:靈魂意識的本性就是自在自由的飛翔!
他說:要用寧靜的心傾聽我,感受我的在。
他說:永恒生命能量綻放出的喜悅和愛就是生命的意義,就是回家。
他說:靜心地聽,聽那幽遠浩渺里的呼喚,那是生命的呼喚,正如山谷里的回音。聽到它的聲音,你就成為天真,你就回到本源的故鄉。
他說:我們要學習生活的藝術。生命、愛與歡笑。生命只是一顆種子,愛是一朵花,歡笑則是它的芬芳。只是被生下來是不夠的,一個人必須去學習生活的藝術,要活在當下。成道成佛就是真正生活的藝術和生命的超越。
他說:山谷給予深度,山谷給予神秘,詩意就住在山谷里。
他說:蓮花具有"出污泥而不染"的超然品質。真正覺悟生命之道的人,他在塵世中生活,但他不屬于塵世。他活在道中,只是存在,像蓮花那樣超然。他在世界中,但世界染著不到他,他心中無世界。
他說:蓮花從心里綻放出來的就是愛!人一生所要學習和成為的就是愛!菩薩是再回到世間一次的人,就是因為愛還沒有圓滿,還愛的不足夠,還要再來一次完成天道所自然規定的"愛"。愛,你給予得越多,存在給予你的就越多。愛,你越欲求、索取,越不可得到。人最終要達成的,正是蓮花里的鉆石——愛的開花,永恒無盡的喜樂!你若愛開花,天國就在此岸!
他說:生命的奧秘是:生與死是相反相成的圓形整體,生與死是平衡和諧的舞蹈。
全書沒有引用智慧老人的話語,但都是作者讀書之后發自肺腑的感受!我覺得,這是真正有所見、有所得的結晶!
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致虛”是洗汰知慮,保持心靈空間。“守靜”即保持閑靜的、心平氣和的狀態,排除物欲引起的思慮之紛擾。“觀復”,即善于體驗萬物都要回復到古樸的老根,回復到生命的起點、歸鄉與故園的規律。“觀”就是整體的直觀、洞悉,身心合一地去體驗、體察、觀照。“復”就是返回到根,返回到“道”。老子通過冷靜觀照,提示了淡泊寧靜的生活旨趣,看到逞強、斗富、居功自恃、私自用智的負面。老子救治生命本能的盲目沖動,平衡由于人的自然本性和外物追逐引起的精神散亂。他的“滌除玄鑒”的空靈智慧意在啟發我們超越現實,透悟無窮
莊子的修養方法是:坐忘、心齋、齊物。“坐忘”即通過暫時與俗情世界絕緣,忘卻知識、智力、禮樂,甚至我們的形軀,要點是超脫于認知心,即利害計較、主客對立、分別妄執,因為這些東西妨礙了自由心靈。“心齋”就是洗汰掉附著在內心里的經驗、成見、認知、情感、欲望與價值判斷,自虛其心,虛靜養和,恢復靈臺明覺的工夫。這就是無心、無為、無用的意思。“齊物”的意思即是“物齊”或“‘物論’齊” 。以不齊為齊一,即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在接受、面對真實生活的同時,調整身心,超越俗世,解脫煩惱。人們不必執定于有條件、有限制的地籟、人籟之聲,而要傾聽那自然和諧、無聲之聲、眾聲之源的“天籟”,以消解彼此的隔膜、是非和有限的身生命與有限的時空、價值、概念、知識、見地、情感、煩惱、畏懼乃至生死的系縛,從有限進入無限之域。這就是精神的“逍遙游”,游即無待,游即游心,即心靈自由。
佛教的智慧,就是用否定、遮拔的方法,破除人們對宇宙人生一切表層世界或似是而非的知識系統的執著,獲得某種精神的解脫和自由。禪宗的返本歸極、明心見性、自識本心、見性成佛,是要幫助自己或他人尋找心靈的家園,啟發人內在的自覺,培養一種偉大的人格。
佛家的成菩薩成佛陀,與儒家的成圣人成賢人,道家的成至人成真人,都是道德人格的追求。佛教的終極關懷是如何轉迷開悟,以一種破除世俗迷執的生死智慧,消解無明。
云門禪師說:“日日是好日”馬祖道一說:“平常心是道”。人生之旅雖如“古潭寒水”,然而只有領悟了“死”的意義的人,才能珍惜人生,懂得愛人、做人、求知和責任,懂得何謂人性和生命,才有智慧和勇氣去擔當一切的挑戰和痛苦,而使自己活得有尊嚴。我們在參與各種社會活動的過程中所遇到的一切引起心理上“緊張”或“不安”的東西,都應該立即“放下”,以免變成負擔或煩惱。這就是要善于“空”,善于“破”,善于“消解”,善于“遮撥”,善于“排遣”。
作為一個真正的人,總需要有深度的開悟,從三際中解脫出來,超越一切,包括生死的束縛,得到自在的體驗。這樣的人才有大智大勇承擔一切的挑戰與痛苦,化煩惱為菩提,既而安身立命。
陳默教授自己就是“蓮花里的鉆石”。我為他,為他的書而傾倒。
是為序。
郭齊勇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院長、國際中國哲學學會會長、國學大家)
2013年9月于武昌珞珈山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