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問中國夢》,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12月出版
時下,“中國夢”已成社會熱詞,亦是各出版商們競相拼搶的熱門選題,在眾多以“中國夢”為主題的出版讀物中,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十問中國夢》獨具個性與風格。
本書圍繞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分別從民生、金融、經濟、教育、城鎮化、公眾道德、法制、人口、戰爭、中外關系等十個方面,探討中國施政得失與改革路向。對什么是中國夢,如何實現中國夢,作出了一種試探性的解答。四位作者沒有被洋溢在身邊的激情和樂觀情緒所裹脅,而是以他們自己的方式,本著高度理性的精神,用深刻的觀察和積極的思考,積極參與到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來。在痛貶時弊的同時,書中也充滿了憂國憂民的深切情懷,是一部觀察當下中國、暢想中國未來的思考之書。
多維度剖析當前改革的十大難題
四位作者均有媒體的工作經歷,他們表示寫這本書的過程實際上是“尋找改革共識”的過程。書中提出了中國推進改革所繞不開的種種難題,即:如何解決廣大群眾最關心的貧富差距問題,如何推進事關中國經濟命脈的金融體系化、自由化及人民幣國際化,如何促進與企業創新和科技革命息息相關的經濟轉型升級,如何解放以教育和學術為核心的國民創造力,如何推進以消除城鄉差別、保障農民權益為宗旨的新型城鎮化,如何阻止與精神文明建設不可兼容的道德滑坡,如何推進“把權力關進籠子”的法制建設,如何解決可持續發展中的人口失衡、環境污染問題,如何化解與國際競爭、地區沖突相伴隨的戰爭危險,如何改善與中國經濟地位和大國身份不相稱的國際形象,等等。每一個問題都事關改革全局,事關穩定和發展的大計,只有妥善解決了這些問題,才能真正達成實現中國夢的偉大目標。
積極提供建設性的建議
四位作者就各自所擅長的領域,在探索性地提出問題的基礎上,還給出了建設性的建議。如劉戈先生在《學會和全世界做生意》中建議,中國企業在走出去的時候,要學爭取當地利益相關者的支持,比如在美國,就要強調中國企業會給當地帶來多少就業機會;又建議中國企業在并購外國企業時,要運用游擊戰術,盡量避開明星企業,以減小阻力;舒泰峰先生在《還權賦能,構筑新鄉土中國夢》中,主張借鑒廣東佛山南海區的“南海模式”,在城鎮化中要對農民“還權賦能”,以便實現城鄉平權;王文先生在《學會中國夢的全民表達》中,提出要重視以學者、人大代表、各級官員及各行業精英為代表的民意表達在中國夢思想的國際傳播中的獨特作用;雷思海先生在《國家與個人相向而行》中論證了,新能源技術應該是中國創造力突破的一個重大方向,等等:這些建議和主張,都是極具創造性的睿智之見。當然,這些問題又互相交叉、互相盤結,牽一發而動全身,還有待于決策者在頂層設計的層次上加以全盤考慮、統籌規劃。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