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薇 資料圖
趙薇曾透露自己從小到大的閱讀經歷,小時候被爸爸逼著讀書,迷上了金庸、古龍的“武俠世界”,長大后開始啃“大部頭”。高中畢業后她慢慢形成了自己對文學的看法,比較喜歡的作家有張愛玲、王安憶、陳染等。趙薇曾經為讀者開出她的推薦書單:《鋼琴教師》、張愛玲的《傾城之戀》、《色戒》、王安憶的《桃之夭夭》、林語堂《紅牡丹》等。
趙薇推薦王安憶《桃之夭夭》:把人性格描寫得像一幅油畫
趙薇說:“王安憶的《桃之夭夭》,我覺得王安憶很少有失水準的,她對人物的命運的控訴和責難,把人的性格描寫得像一幅油畫。我記得在《凡高傳》中,凡高被路邊馬的表情給感動了,因為人也和馬一樣命運不受主觀控制的。《桃之夭夭》中的人物卻不去刻意地抗爭命運,沒有那么多地去控訴不公平,如此展現的就是命運的復雜和無奈。”
《桃之夭夭》封面 資料圖
《桃之夭夭》內容簡介
小說娓娓敘述了上海市井之間,一個叫郁曉秋的女子半生的人生歷程。這個上海女子,原本可以像雯雯、妹頭一樣,在上海的屋檐下過著自己平淡卻充盈,煩惱又熱鬧的生活,但是,她顯然是個異數。她的母親是個滑稽戲女演員,年輕的時候有點小名氣,終究到老了,也只是個跑龍套的;她母親的丈夫在她出生前的一年半就因貪污和玩弄女性進了班房,他的親生父親沒有在書中出現過,沒人知道她的生父是誰。歷經社會與情場失意的母親對她只是冷漠和淡淡的恨,兄姐也因了她的出身而鄙視她憎惡她,同學和鄰里更是對她側目而視。她的身世,成為市井間無數人流言蜚語的話題;她的充滿青春氣息的美麗,在上海人的眼里,被毫無道理地認為是刺眼的不安分的象征。但是,正是這個上海弄堂里的異數少女,卻出人意料地走出了一條艱難卻純凈的人生道路,以潑辣而旺盛的生命力,從容面對多舛的生活和變幻無端的命運,頑強地“灼灼其華”。
作家簡介
王安憶,女,1954年3月6日生于南京,次年隨母親著名作家茹志鵑遷至上海讀小學,初中畢業后1970年赴安徽省蚌埠市五河縣農村插隊,1972年考入徐州文工團工作,1978年回上海,任《兒童時代》編輯。1978年發表處女作短篇小說《平原上》,1986年應邀訪美。1987年進上海市作家協會專業創作至今。現為上海市作家協會主席,上海復旦大學教授。現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被視為“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后,自1980年代中期起盛行于中國文壇的“知青文學”、“尋根文學”等文學創作類型的代表性作家。代表作《長恨歌》獲第五屆茅盾文學獎。
(本文根據新京報資料整理)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