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著名漢學家白川靜《孔子傳》中譯本近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白川靜是日本著名的漢學家,一生研究漢學,建樹頗多,在業內有重要的影響。白川靜把孔子當作像接受神諭的蘇格拉底一樣的偉大圣者,這本《孔子傳》為讀者提供一個不同視角看孔子。他在后記中寫道:“在我的書桌上,無論什么時候都放著一本《論語》和一本《圣經》。”但作者一反過去把孔子作為大圣簡單描述的做法,力圖從孔子的身世及一生言行中揭開事實真相,挖掘沉淀在意識層深處的東西,塑造了一個既非被倫理道德權威化了的絕對圣人式的孔子,也非對人的善意充滿信賴的孔子,從歷史的真實性來說,是一個更接近真實而有血有肉的孔子。
本書雖名為《孔子傳》,實為一部“孔子評傳”,在掌握和分析大量資料的基礎上,拋棄前人撰述孔子傳記的一貫思路,提出了鮮明的個人觀點。
關于孔子的身世:作者認為《史記》等史書關于孔子世系的故事都是虛構出來的,孔子實際上就是一個無名巫女的兒子(巫女就是一個家庭里的最小的女兒,為祭祀而留在家中不允許出嫁),是個連父親名字都不知道的私生子,在下層巫師社會里生活長大。
對孔子的評價:孔子一生都在做“夢”,總是夢見周公并與周公交談。“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斯文是孔子認為理想的周樂文化傳統,孔子認為,回復斯文,樹立斯文的傳統,是上天交給他的使命。孔子一心想實現“為東周”的理想,為此要開辟圣人之路。但他是一個革命者,而不是革命家,終究失敗而去國流亡十四年。正因如此,政治上的失敗促成了其思想上的偉大成功。孔子逐漸對政治上的成功不抱希望,轉而意識到一種歷史使命感。作者認為孔子師徒的亡命生涯,為其提供了一個深刻思索命運、天命、人性問題的機會,這一過程,就像與使徒們彷徨不定的拿撒勒人基督一樣,可惜的是,西方產生了《圣經》,而孔子師徒的亡命過程卻沒有留下詳細記錄。
關于陽虎:作者把孔子與陽虎作為一對相互影響至深的對立關系來描述,認為陽虎正是孔子自身的一個倒影,孔子通過這個反面形象來深刻思考自己。與孔子一樣,陽虎也是一個以師儒起家、為時政改革而奮起、廣招門徒,向貴族政治挑戰的人物。二者之間有著理不斷的緣分,既是對手又同是反體制者,陽虎擁有極強的政治手段,而孔子卻高舉理想主義大旗。孔子流亡的原因正是應為陽虎專制,而此后十幾年的流亡生活中也時時有陽虎這個精神幻影存在。是幻影,也是救星,正因為這個幻影的存在,孔子才始終沒有放棄對理想的追求。
關于儒之源流:作者通過自己的解釋來探求儒之源流,認為儒的源流既包含古典學的傳統,還發源于遙遠過去的傳承。除了古典典籍之外,儒的源流與以原始信仰為核心的巫史之學密不可分,儒家正是從孔子所生活的巫祝社會產生的。構成孔子和儒家的核心的東西,被稱為“仁”、“天命”、“德”。儒教包含了中國古代意識形態的一切,并在此之上創立,此后在兩千多年里成為國家的傳統,孔子的不朽之處,正是樹立了這個傳統。此外,作者還否定了郭沫若提出的孔子是奴隸解放運動的領導者的這一觀點。
作者觀點鮮明,語言生動,非常具有可讀性和學術研究價值。該書最早于1991年2月在日本中央公論社出版后,影響很大,后于2003、2011年重版,研究孔子的許多傳記和著作都曾引用該書內容,如史景遷夫人金安平所著《孔子——喧囂時代的孤獨哲人》即重點參考此書。該書一直未有中文譯本,此次為首次在大陸翻譯出版。
[書籍信息]
書名:孔子傳
作者:【日】白川靜 著;吳守鋼 譯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4年2月
定價:30.00元
[作者簡介]
白川靜(1910-2006)
日本最著名的漢字、甲骨文研究家、漢文學家。日本立命館大學名譽教授、文字文化研究所所長,被譽為日本的郭沫若,曾再三榮獲日本政府的文化功勞獎和文化勛章。一生研究中國古代文化和文學,不僅滿腹經綸,而且著作等身。著有《漢字:產生和背景》、《詩經:中國的古代歌謠》、《金文的世界:殷周社會史》、《甲骨文的世界:古代殷王朝的構造》、《中國的神話》、《漢字百話》、《中國的古代文化》、《中國古代的民俗》、《人名字解》、《字統》、《字訓》、《字通》等,其中《漢字百話》已有中文譯本。
[內容簡介]
本書是日本著名漢學家白川靜先生的著作。作者以其銳利的目光甄別出史書和后人的粉飾,描述了孔子作為一個平民出身的思想家,不斷追求理想,在挫折和漂泊中所度過的一生。
書稿共分“東西南北之人”、“儒之源流”、“孔子的立場”、“儒教的批判者”和“關于《論語》”五章。圍繞以下主題展開:孔子的一生是怎樣度過的;儒教是如何產生的;孔子所處時代的政治環境是怎樣的;儒教與諸子百家的同異;《論語》是一本怎樣的書。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