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 者:【美】格雷戈里•祖克曼 譯者:艾博
出 版 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4年10月
【作者簡介】
格雷戈里•祖克曼,《華爾街日報》資深專欄作家,曾在該報任記者12年,是該報著名的專欄記者,撰寫對沖基金、投資等方面的文章。他經常出席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節目,對復雜的交易技術及金融市場進行探討和分析。因報道“世通倒閉”及“美國對沖基金公司巨頭不凋花顧問公司虧損”事件,兩次獲得財經新聞界最高榮譽——杰拉爾德•勒伯獎。他還獲得過紐約出版俱樂部新聞獎等其他諸多獎項。
【內容簡介】
六年前美國還在擔心石油依賴,六年后美國卻即將成為下一個中東,一切都源于頁巖氣。本書講述的是,幾位被視為極度投機和瘋狂的企業家,如何靠著近乎偏執的創業精神和技術創新,為美國在頁巖油氣開采方面帶來革命性變化。頁巖開采技術在美國能夠率先商業化,依靠的是幾個中小石油公司的企業主,他們在美國屬于“能源個體戶”,他們抵抗住了股東壓力,幾乎把整個公司的利潤都壓上,在瀕臨絕境之時迎來曙光。來聽聽他們的故事:他們不是完人,貪婪且自負,同時帶來了20年來最大的能源變革。
【編輯推薦】
從堅硬的頁巖中開采石油和天然氣,聽起來像做夢。
但美國的幾個執拗的能源“個體戶”,通過水力壓裂致密巖石的方法,發動了一場新能源革命。短短幾年時間里,他們解決了美國依賴進口能源的問題,也引發了有關全球環保的新爭論,當然,他們更賺到了巨額的財富。
本書非常精彩,能源企業家們不撞南墻不回頭的執著和他們之間激烈的競爭躍然紙上,他們的競爭戰場在北達科他州貧瘠的土地上,在賓夕法尼亞州連綿的群山里,在得克薩斯州皮卡車穿梭的運輸線上,更在華爾街緊張萬分的董事局的辦公室里。
這場頁巖革命改變了參與者的命運,也改變了經濟、環境以及地緣政治的歷史進程。
【書 摘】
引子
威廉•巴特勒幾個晚上沒睡覺了,他焦慮不安。這位83歲的得克薩斯州老牧場主,頭發灰白,欠債數百萬美元。債主各色人等都有,但他的銀行賬戶里幾乎沒有錢,他擔心自己雙腳一蹬,他的兩個孩子會熬不下去。
巴特勒很像約翰•福特電影里的人物,個子高高的,肩膀寬寬的,穿著法蘭絨襯衣、藍色牛仔褲、沾滿泥巴的靴子。他是養牛的,人家都叫他“巴克”。他每天都工作,他的牧場里有數千頭牛。現在他老了,拄著一根拐杖,那是用一頭兩千磅重的婆羅門牛的角做成的。
但是,威廉•巴特勒并不是電影里的英雄人物。那些年,他被當地一些人騙了,接著又把自己所有的錢都拿出來購買附近的土地,而且,每次都是買賣成交后才告訴他神經衰弱的老婆維拉。這使他的問題越來越復雜,越來越嚴重。
到了2009年,威廉•巴特勒面臨的問題是生意做不下去了,而且他還得應付神經系統紊亂的病痛。他老婆維拉開始吃藥來穩定神經。
“欠了300萬美元,誰都會擔心的。”她說。
過了不到四年,在2013年1月一個溫暖的下午,我坐在巴特勒新買的道奇皮卡車的前座,一路顛簸,路上聽著他的講述,他前些年的艱辛已經過去,好日子終于來了。
他指著連綿起伏的牧場,得意洋洋,像個驕傲的家長。他說,兩年多以前,有一天,科諾科•菲利普斯公司的一位代表來敲他辦公室的門,問可不可以讓一家超級大石油公司在他的牧場里鉆探一下。原來,在他牧場下面一英里的地方,埋藏著一種叫作“頁巖”的石頭。這種頁巖里都是石油,現在突然有技術可以開采了。幾乎是一夜之間,巴特勒的牧場身價百倍,變成世界上最值錢的牧場之一。
到了得克薩斯州尼克松鎮的一家墨西哥餐廳門口,巴特勒把皮卡車停了下來。這個小鎮人口只有2 400人。停好車,他轉過頭來用他那銳利的藍眼睛看著我。
“這兩年不知道他媽的是怎么回事,”他說,坑坑洼洼的臉上浮現出放松的笑容,“我不時得掐掐自己,說這不是在做夢。”
我是紐約的財經記者,是來南得克薩斯州做調查的。我戴的揚基棒球隊鮮艷的藍色帽子,和他磨損了的牛仔帽形成鮮明的對比。他甕聲甕氣的得州口音在我聽來像是另一國的語言。我這些年都在給《華爾街日報》寫股票證劵交易文章,可從沒寫過關于牲口的文章。在調查這件事情之前,我經常警告我的孩子們:千萬別碰“壓裂”這樣的字眼。
不過,此時此刻,我相信,這位萬寶路故鄉牛仔的故事,還有我在威利斯頓、北達科他、賓夕法尼亞、列克星敦、俄克拉何馬等地聽到的其他人的故事,都是很多人迫切想寫的。威廉•巴特勒,還有其他人,他們都被卷入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能源革命,親身體驗了驚喜和做夢都沒想到的改變。這都得歸功于美國這幾年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技術的發展,使得幾年前還不可能的事情現在變得可能。整個美國都隨之改變,整個世界亦是如此。
越深入研究這個課題,我就越清楚,隨著對頁巖和其他一些以前被忽視的巖層的不斷開采,商業界出現了一個繼房屋和科技股市泡沫之后的奇跡。在某種程度上,這次能源革命可能比以前的擴張更戲劇化,特別是全世界都開始跟風開采頁巖。石油和天然氣的開采很可能會在今后的數十年給政府、企業和個人造成非常大的影響。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