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發行的《平易近人——習近平的語言力量》(以下簡稱《平易近人》)一書自去年11月24日出版以來,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不到兩個月時間里再版四次,銷售20多萬冊,位列各大書店暢銷榜高位。
圖片說明:《平易近人——習近平的語言力量》封面
內容提要: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既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又鏗鏘有力、擲地有聲。本書輯錄了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中富有特色的理念關鍵詞,將其分為形象比喻、俗文俚語和詩文引用等四個篇章,對其進行語境、語源分析,并闡述其思想內涵、現實意義與社會反響,旨在從語言文化的角度為廣大干部群眾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提供一個讀得進、記得住、用得上的讀本。
“平易近人”是一種什么樣的語言力量?這種力量都在何處體現?圍繞這些問題,《新華訪談》專訪了《平易近人》主編、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陳錫喜。
以下為陳錫喜教授與《新華訪談》記者的對話實錄:
[新華訪談]:很多人都覺得習近平的講話特別貼近生活,包括老百姓耳熟能詳的“打老虎”“拍蒼蠅”等等提法。這類提法對現在的為官者有什么現實意義呢?這類靈活生動的語言體現出什么樣的力量?
陳錫喜:毛澤東在延安就提出了反對“黨八股”:“空話連篇、言之無物;裝腔作勢,借以嚇人;無的放矢,不看對象;語言無味,像個癟三;甲乙丙丁,開中藥鋪;不負責任,到處害人;流毒全黨,妨礙革命;傳播出去,禍國殃民。”毛澤東批評一些人,甲乙丙丁一二三四一大串,夸夸其談,有嘩眾取寵之心,華而不實,脆而不堅……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以勢壓人。這幾年這樣的風氣還是不同程度地存在,很多領導干部講話就是把文件重復一下,缺少針對性,缺乏和老百姓的溝通,居高臨下。這種文風話風不改變的話,對我們的理論宣傳其實是傷害很大的。
習總書記的重要講話中常用打比方、講故事的方式闡述深刻道理,擅用大白話、大實話等俗文俚語解疑釋惑,這是一種面對現實的力量。直面問題,直面困難,不回避矛盾。比如,以前老百姓有一種說法“反腐敗只打蒼蠅不打老虎”,總書記說“要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這就能和人民群眾產生共鳴。老百姓的話影響著總書記,他再把這些話進行提煉,所以具有了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
[新華訪談]:除大白話類的比喻,習近平在講話中還經常引用古詩詞。那這一類的運用又體現他什么樣的理念呢?
陳錫喜:這體現了他面對歷史的力量。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標志,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力量之源。在很多講話中能看出總書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深刻領悟。他經常講中華民族的根和魂,“鑒得失,知興替”,“虛談廢物”等等,這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在他的話語表達中自然流露。
[新華訪談]:習近平的講話立足于當下,在世界范圍內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那我們是不是可以從世界的角度解讀他的話語力量呢?
陳錫喜:這個力量體現的是他面對世界的態度。在總書記的講話中體現出一種世界視野,比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些話看上去是從古文中引用出來的,但他把它們放到新的語境中,體現了是中國怎么處理和世界的關系。他說過,中國同世界的關系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我們不僅要把世界的基因變成中國的基因,而且要把中國的基因變成世界的基因,那樣中國才能更好地實現中國的夢。所以說,中國夢實際上是一種世界視野。這種新的境界就是怎樣在世界的機遇中發展中國,用中國的發展促進世界發展。這種世界的眼光,和原來的哀嘆相比,是具有很強的震撼力的,這樣可以增強中國在世界上的話語權。
[新華訪談]:除了面對現實,面對歷史,面對世界,習近平的語言力量還體現在什么地方?
陳錫喜:我感到他的的語言中還有一種面對未來的底氣和力量。他說,中國現在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在對中國夢的解釋中也包含了治國理政的一些戰略思維。他經常強調對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的向往,讓子孫后代生活得更好,這是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目標。這些說法我認為都不是懸在半空的,體現了實現中國夢的自信。
相關背景:《平易近人》一書是如何付梓出版的?
“蠻拼的”,“點贊”,“開弓沒有回頭箭”……習近平總書記在各個場合的講話不斷成為網絡熱詞,備受網友熱議和追捧。這本“從語言文化角度來分析習近平”的書的出版過程是怎樣的?
當記者問到這本書最開始的策劃設想時,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副總編輯劉佩英說:“我是出版人,對選題很敏感,從提供讀本的角度來說,我感到習總書記的講話確實別具特色,很平民。我就立刻想到從語言學的角度,從親民、新穎的角度,做一本不同于其他學習解讀的書。”
劉佩英給這本書取名“平易近人”,她覺得“平易近人”不僅與習近平做人、講話的風格很吻合,還包含了他的名字。這個選題很快吸引了出版社和上海交大領導的注意。
劉佩英和她的團隊著手啟動了全書編寫工作。2014年5月,《平易近人》一書初稿完成。關于領導人的圖書屬于重大選題,要向上級有關部門上報。9月底,《平易近人》一書得到出版批準。此后兩個月時間里,出版社組織了多方學者專家對該書進行政治把關,也找來一些資深編輯核對引文,找到原出處,包括標點符號都與原文保持一致,僅后期校樣就做了十二次。
《平易近人》的編寫團隊以四十歲上下的中青年學者為主。主編陳錫喜是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編著丁曉萍是上海交大人文學院副院長,從事詩詞研究,另一名編著汪雨申是交大時事政治課的老師。原浙江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浙江大學原黨委書記張曦是該書主審,對這本書進行審讀和指導。
11月底,《平易近人》一書出版。成書收錄了從黨的十八大到2014年5月期間習近平在不同場合發表講話的共70個詞條。對其語源、語義、理論價值及社會反響,進行簡明扼要的闡述。詞條被分為“形象比喻”“俗文俚語”“詩文引用”三部分,按照中宣部編寫的《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中十二大主題的順序,對每篇里的詞條進行排序,相同主題的詞條則再按講話時間前后進行排序。
“我們力圖從語言分析的角度讓讀者更好地學習領會總書記治國理政的總體思路。它對地方黨政機關和在校學生應該會有很好的導讀作用。”陳錫喜說。(曹瀅 汪徐秋林)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