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者:[ 美] 威爾·杜蘭特 阿里爾·杜蘭特/ 著
出版社:中國方正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定價:28元
出版時間:2015-1
【作者簡介】
威爾·杜蘭特(Will Durant,1885―1981),美國著名學者,終身哲學教授,普利策獎(1968年)和自由勛章(1977年)獲得者。
他先后在美國圣彼得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接受高等教育。后來進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物學,并在美國著名哲學家杜威的指導下攻讀哲學,1917年獲哥大博士學位。1926年,他出版了《哲學的故事》,獲得出乎意料的成功。隨后,他花了四十余年的時間完成了廣受好評的重要著作——11卷的《世界文明史》。終其一生,杜蘭特都熱情致力于將哲學和知識從學術的象牙塔中解放出來。
【編輯推薦】
2014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國歷史上的國家治理進行第十八次集體學習。習近平提出:牢記歷史經驗、牢記歷史教訓、牢記歷史警示,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益借鑒。他強調,歷史是最好的老師。
鑒于此,中國方正出版社組織出版了曾獲美國普利策獎的經典作品《歷史的教訓》。通過提綱挈領的線條,《歷史的教訓》勾勒出歷史與人類生活各方面的關系,體現了作者對人類歷史的宏觀總體思考。可以說,書中到處閃耀著歷史學家睿智的思想光芒,是一本值得大家靜下心來仔細品味的作品。
【名家推薦】
倪玉平(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
人是歷史的產物。汲取歷史智慧,總結經驗教訓,指引未來道路,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一代又一代的歷史學家,都在為這一目標而辛勤耕耘。《歷史的教訓》一書正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歷史的教訓》是杜蘭特夫婦的代表作,共有十三章,包括“猶豫”、“歷史與地球”、“生物學與歷史”、“種族與歷史”、“性格與歷史”、“道德與歷史”、“宗教與歷史”、“經濟與歷史”、“社會主義與歷史”、“政府與歷史”、“歷史與戰爭”、“增長與衰退”和“真有進步嗎?”全景式地展示了各種因素與歷史的關系,博古通今,新見迭出,引人入勝,是歷史真諦的宏大體現。
任建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腐敗現象在人類社會上已經存在了很長的歷史。腐敗雖然有著復雜多樣的原因,但深層的原因卻主要是根植于人性,更具體地說,是人性中的消極層面,特別是人性中的自私、貪婪、欲望、好色、妒忌、攀比等等。人性變化極其緩慢的特點可能就是導致腐敗現象十分頑固,人類社會難以在短期內將其徹底鏟除的主要原因。考察迄今為止的人類文明史,腐敗、貪污、賄賂總是延綿不絕。與腐敗現象關系密切的社會風氣(杜蘭特夫婦使用“風尚”一詞,見第169頁)也是時好時壞,并未顯示出向好的趨勢。正是從這個層面來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反腐敗具有長期性、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王岐山書記強調應重視從人類文明史視角來看待黨風廉政建設工作,在黨風廉政建設上不能犯急性病(在2014年12月26日專家座談會上講話的一個要點)等,是很有道理的。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通過閱讀這部論著,令人在學思踐悟中沉思歷史,在國家興衰沉浮中沉思文明,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時代獲得啟迪。
郭小凌(首都博物館館長、天津師范大學教授)
這本書篇幅不大,卻是作者長期讀史、治史經驗的積累與萃取。與其說它是一本歷史經驗談,不如說是對人類史的哲學思考……它試圖通過對人類各種歷史問題的討論與個人的結論性認識,為古希臘人歸納的人類孜孜以求的目標——認識你自己提供一些可資參考的解釋與說明,提供一些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的啟示。
書名《歷史的教訓》隱含鑒古知今的寓意,其中許多教訓都是歷史經驗的總結,通過格言、定律式的語言高度概括呈現出來。
馮克利(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鄧小平時代》譯者)
喜歡從歷史中尋找真理的人,讀杜蘭特這本小書難說會有多少愉悅,它與當下的相關性也只能見仁見智。讀史者若毫厘必較,則歷史難有蓋棺之論,史實愈明,往往義理愈晦。《歷史的教訓》這種大敘事的筆法,將影響歷史的自然與人文諸端一一羅列,重在提示問題而不是給出一定答案。
【內容簡介】
《歷史的教訓》一書,是美國著名學者、“普利策獎”獲得者威爾·杜蘭特及其夫人阿里爾·杜蘭特的代表作。
在撰寫《歷史的教訓》之前,杜蘭特夫婦花了50年的時間寫作《世界文明史》,內容涵蓋政治、經濟、軍事、科技、宗教、文化、哲學、歷史、教育、藝術、音樂等諸多領域,是舉世公認的傳世經典,作者因此而榮獲1968年的“普利策獎”和1977年的“自由勛章獎”。
《歷史的教訓》濃縮了11卷《世界文明史》的精華,通過提綱挈領的線條,勾勒出歷史與人類生活各方面的關系,詳細說明了地理條件、經濟狀況、種族優劣、人類本性、宗教活動、社會主義、政府、戰爭、道德、盛衰定律、生物進化等在歷史中所扮演的角色,并總結出歷史留給人們的巨大精神遺產。這些精神遺產給改革中的國人以啟迪與警鑒,使其更加智慧地面對當下和未來。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