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路遙傳》細細品味書中的人生苦難與喜怒哀樂,深深體會蘊藏在文字后面酸甜苦辣的歷史真實、價值追求、人心善良和審美情韻,從做人做事的道理中加強自我修身和道德涵養,構筑一個最美、最好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家園,讓作品能給今天的人們以沉思、勇氣和鼓舞,給行進者以精神滋養。——題記
昔聞路遙聲,今閱路遙傳;人生不平凡,精神傳萬年。《路遙傳》的出現,讓長眠地下的路遙的靈魂終于得以安寧,路遙的短暫人生迸發出強大的生命光焰,其作品《人生》《平凡的世界》影響了千千萬萬普通讀者。然而,英年早逝的路遙的人生狀態始終像謎一樣地困擾讀者。《路遙傳》的作者厚夫是路遙生前的忘年交、路遙文學館館長以及路遙研究界的權威之一,書中資料豐富翔實、線索清晰明、激情飽滿、評論分析到位、對路遙一生的敘述,既讓讀者看到了路遙的輝煌與幸福,也看到了他的煩惱和普通。路遙可以說既是一位極其勤奮賣力的寫作者,也可以說是一位天才的作家。這本傳記披露了大量路遙不為人知的往事,還原路遙的寫作時代,展現他的寫作精神,傳遞他的信念、情懷與精神,是一部注入正能量的好書,是青少年成長、勵志、創業、奮斗的好作品,有昂揚向上的精神和美麗的心靈。
路遙是我非常喜愛的當代著名作家,路遙的作品一直感動著我,催我在紛亂的人生中不斷奮進。讓我無拘無束的染上書香的生活,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仁孝清廉、耕讀傳家”的家風,書不僅滋養人的靈魂,而且還能提高人的修養和境界,路遙用他質樸而有詩意的筆寫出了時代的聲音和一代飽受磨難的人們所經歷的心路歷程。我每隔一段時間,就要把路遙的作品看一遍。每看一遍都會有新的收獲。我也讓常常來農家書屋的讀者認真地閱讀路遙的作品,從中受到教益,受到熏陶,甚至感到一種特別的愉悅。
在我看過路遙的作品中,我對《人生》和《平凡的世界》感觸比較深。《人生》給了我很多想法和啟示,其中有句話特別好“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是啊,人生這條路需要我們好好的走,要記得曾經對我們好的人,不管在什么時候都不能忘了。做事要憑自己的良心,不能被自己所處的環境所變化,保留自己最真實的一面。在面對一系列艱難抉擇的時候,好好的想清楚,不要傷害那些深深愛你的人,我們可能會失去一些機會,但是它還有可能會得到,有些人我們一旦錯過了就不會再有。現代社會中有很多高加林,社會的現實往往跟我們個人理想有矛盾,當社會無法滿足我們的需求的時候,我們卻能改變對待這個社會的態度。不能偏離最基本的做人原則。先做人,后做事,無論任何時候都是最重要的。
春天,正當一朵朵鮮花爭相綻放的時候,一場突如其來的無情狂風將生命中一顆含苞待放的花朵吹落,看著滿地的花瓣,淚如雨下,帶著憂傷和思念,我調整了心情,打開電腦,走進人民網讀書會,閱讀厚夫創作的《路遙傳》一書,全書從路遙的祖輩寫起,一直寫到路遙英年早逝及其影響。路遙的祖祖輩輩是地地道道的農民,路遙是貧苦農民的兒子。盡管因生父母生活艱難,把他過繼給生活好一點的養父,但依然是非常艱難的。幸運的是路遙有學可上,上完了初中,加之路遙的聰明和努力,取得了優異的成績,這為他進一步學習文化和以后的寫作奠定了基礎。正當路遙滿懷信心要上高中時,文革開始了。文革使路遙有過一段短暫的輝煌,但也嚴重地影響了路遙的生活。厚夫先生在書中詳細地記述了路遙的“文革史”,讓我們也真實地看到了那段歷史給普通人帶來了多么巨大的影響。文革漸近結束時,路遙漸漸走上了文學的道路。當1973年高等學校招收工農兵學員時,經過種種周折,他終于進入了延安大學中文系學習。這件事也使他更加順利地走上了文學的道路。1976年,路遙大學畢業,從此就與文學結下了不解之緣。最終以驕人的文學業績傲立于中國當代文壇。不幸的是,路遙因為太熱愛自己的文學事業,他幾乎是用生命和血淚鑄就了他的文學大廈。在1992年11月17日,終于積勞成疾,英年早逝。這是多么令人悲傷的事情啊,我們為路遙痛哭!路遙的一生是短暫的,但他的生命是濃縮的,是高質量的!
我作為一名陜西省興平市西城辦花王村的農家書屋管理員,一次次被路遙最為可貴的品格所感染,作品再現了路遙生長與成長的環境,再現了路遙曲折而豐富的生命歷程,以及在困苦中艱難跋涉的文學生涯。捧讀此書的時候,我常常被作者的文字敘述帶到遙遠的陜北農村,帶到路遙文學戰爭的每一個硝煙彌漫的戰場,我看見那個因貧窮不能上學讀書的眼里經常含著淚水的孩童,看見年幼的路遙跟著父親“出清澗”時那條彎彎山路,看見他躲在大樹后面,眼淚汪汪地看著父親離去的情景……當我讀到路遙在銅川礦務局所轄陳家山煤礦醫院的閣樓上做“平凡世界”臨產前掙扎的時候,我不禁嘆息連連;讀到他孤獨寫作,與老鼠為伴為友的情態,我掩卷不忍卒讀;讀到那一直糾纏著路遙的造反“原罪”以及在《人生》紅遍全國之時,為了擺脫那日夜纏繞他的“夢魘”他不得不跟著詩人曹谷溪去告他的人家里低頭賠罪,我仿佛能看見路遙咬碎銀牙的精神劇痛;讀到《平凡的世界》獲茅盾文學獎的繁華熱鬧之后,路遙的第一個舉動是“為稻粱謀”,準備去賣牛仔褲,看到路遙病危之際的慘狀,我不由自主地想到歷史上所有英雄末路的悲哀……傳記的第一要素是真實,而傳記的生命則是喚起讀者感同身受的情緒,使人親臨其境,真切地感悟人物活動的場景和精神氛圍;思人物所思,痛人物所痛。
關于路遙的閱讀,作者在書中是這樣描寫的:他像一頭饞嘴牛犢闖進菜園子,拼命地啃食,不到下班關門,他絕不離開這個地方。閱覽室有事關門時,他又很快找到了新華書店,鉆到新華書店看半天。時間長了,售貨員就趕他走:“這是書店,要看到文化館去。”這時,他才悻悻離開。他也經常在文化館與新華書店兩個地方交替看書。久而久之,這兩個地方的工作人員都認出這個愛讀報、愛看書的男孩。就這樣,他在書本與報紙中獲取豐富信息,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他自然更有信心,到后來經常是有事無事地往縣文化館與新華書店那里跑。起初這種功利性的讀書方式,最后成為一種自覺方式,他完全徹底地喜歡上閱了。路遙在閉門讀書深入生活期間,有意識地“中止”了對文壇的關注,既“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又腳踩大地,接觸泥土,汲取豐厚的創作營養。在這期間,全國各地文學雜志的筆會以及其他方面的社會活動,他也婉言謝絕。1984年12月28日,中國作家協會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京召開,路遙是選舉出來的陜西代表。這樣規模盛大的全國性作家大會,是許多作家一輩子所夢寐以求的政治榮譽,也是作家們亮相的好平臺。然而,路遙卻因忙于準備長篇小說的創作而毅然決定放棄這次重要機會,這在許多作家看來是不可思議的。沒有人的人生路是筆直、順利的,從小到大,我們的生理與智力都由弱變強,沒有人剛剛降生時就強悍,面對周圍的世界和自己的生活,沒有人有絕對的自信。一句話,我們都曾經是弱者,都是經過無數的努力,才成為現在的自己。哎,不想再說了,說多了,就沒得說了,只有眼淚。
“人生充滿了苦難,在與其不斷的搏擊中,人才會活得充實一些,才能獲得幸福感”。心靈的撫慰,精神的超越,道德的提升。這部書表面上是紀事型的,骨子里是抒情的,寫意,敢于正面迎視這些問題。我們處身在一個物化的,功利化的,娛樂化的時代,我們被物質的鎖鏈鎖著,欲望、感官、物質的實惠化,使我們常常覺得我們的肉身很沉重,想飛飛不起來,想跳跳不起來,最難的是如何活得有筋骨,有精氣神,在困難乃至苦難面前,不低頭,不屈服,保持對真善美的追求,對理想人格的追求,對人生意義的追求。讓作品能給今天的人們以沉思、勇氣和鼓舞,給行進者以精神的滋養。
讀完《路遙傳》,我從中感悟到平凡人的世界,苦難者的挑戰,草根者的奮斗精神;這是一本以人寫史,以情寫傳,以事喻理,以真映實的人物傳記;這是一本撥微見幽,以史立論,旁征博引,立體顯像的人物傳記。整個作品既充盈著濃郁的情感色彩,又凝結著強烈的學理特征,給人以強烈的感染力。總之,這是一本近年來,在作家傳記創作中不可多得的好書。
(作者為陜西省興平市西城辦花王農家書屋 王選練)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