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講述中國故事、增強中國自信的通俗理論讀物
——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行》
通俗理論讀物能夠在政治話語、學術話語與大眾話語之間架設一座溝通的橋梁,在講述中國故事中傳播中國聲音,進而增強人民群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知和認同。由張博穎主編、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行》,正是這樣一部講述中國故事、增強中國自信的通俗理論讀物。該書有以下三個突出特點。
以問題為導向,釋疑解惑。該書從國際與國內、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的視角,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較為系統地解答了人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識上存在的一些困惑,回答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行的問題。例如,中國為什么必須選擇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而不能走別的道路?中國是如何在改善民生中促進社會和諧的?等等。從問題切入,強調改革中出現的問題要通過全面深化改革來破解,以改革促發展,在發展中求穩定。
以說理為主,循序漸進。該書在講述每個故事的同時,通過列舉一些數據資料以及大量學者、政要、媒體對中國發展的評論,使讀者更加全面、深刻地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例如,在講到如何正確認識中國的發展道路時,本書首先將兩個爭論擺在讀者面前,即“北京共識”有無之爭和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堅持何種主義之爭,在列舉雷默、奈斯比特、薩米爾·阿明等學者的觀點后,給出自己的答案。達到了以理服人的閱讀效果,提升了人們對中國道路認知的高度。
語言和取材源自生活,表達符合大眾思維。本書運用群眾聽得懂的語言,將一些抽象難懂的理論深入淺出地表達出來。例如,在談到“核心價值是文化軟實力之魂”時,以“扶不扶摔倒的老人”為引子,從法律和道德層面解答了群眾困惑,并以此切入,強調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維系社會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意義。(孫代堯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