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宿州市埇橋區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深入實施“頭雁跟飛促振興”專項行動,分批選派129名村黨組織書記和20名鄉鎮干部赴滬蘇浙先發地區開展跟班學習,將“他山之石”轉化為皖北振興的“本土之玉”,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
堅持問題導向,精準適配補短板。摸底數、查短板。組建區級調研工作組,重點圍繞資源稟賦、發展痛點、群眾期盼等方面,對全區298個行政村開展“解剖麻雀”式調研,建立“資源資產、非遺技藝、社情民意”三本臺賬,梳理出“產業鏈不健全、品牌影響力弱、治理能力差”等28項共性難題,收集村干部培訓需求清單320條,為汲取“他山”經驗、補齊自身短板明確方向。結對子、搭橋梁。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總結分析江浙滬等地先進經驗,利用組工干部交流平臺,表明意向達成共識,先期帶隊赴跟班學習村考察對接,明確課程設置、教師選擇、教學地點等要素信息,形成科學合理的外出學習方案。精匹配、嚴管理。圍繞基層治理、產業發展、生態宜居等短板問題,創新3天集中學習、10天沉浸式跟崗、2天總結分享的“3+10+2”培訓模式,建立弱村跟班、強村幫帶匹配機制,對跟班學習進行全程紀實,并開展現實表現反饋評價,確保跟班學習“解渴管用”、有序高效。
堅持一線培養,跟班實戰練硬功。理論筑基強思想。堅持“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邀請江浙滬高等院校專家教授、優秀鎮村干部等20余名,為村黨組織書記講授前沿知識和工作經驗,幫助其優化知識結構、拓寬工作思路、找準發展定位。一線練兵淬本領。建立沉浸式跟崗鍛煉實踐機制,推動129名村黨組織書記掛職當地村黨組織副書記,融入村級開展矛盾調解、產業發展、鄉村建設等日常工作,以“振興學徒”的身份與當地村干部同工作、共生活,躬身力行體驗當地民俗活動、參與非遺工坊建設、管理鄉村振興經營項目等,尋求家鄉發展“金鑰匙”,形成經驗筆記110余條??偨Y提升謀突圍。結合跟班學習的村黨組織書記所在村優勢類別,按照優化組織、便于交流的原則,每期至少安排2天時間,組織村黨組織書記與當地村“兩委”干部開展交流研討,通過談思想、說體會、謀未來,拓寬村黨組織書記發展思路。同時,加大“返鄉后”跟蹤回訪力度,先后開展學員交流座談、現場調研等活動9場次,持續做好跟班學習的“后半篇”文章。
堅持學以致用,強村富民促振興。產業裂變增速。緊扣滬蘇浙跟班學習成果轉化,聚力“黨建共富聯盟”建設,推動27個鎮(涉農街道)以強帶弱、互聯互動、協同發展。治理蝶變注能。探索“楓橋經驗”本土化實施路徑,縱深推進“黨建+信用”工作,將參與矛盾糾紛調解、公益志愿活動、環境治理等行為進行量化積分,依托“黨建+信用”服務平臺開發積分兌換禮遇場景140余個、積分超市120余個,累計兌換積分6.5萬余人次,引導群眾向上、向善。鄉村嬗變提質。融合滬蘇浙生態理念,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創新“生態+文化+藝術”融合路徑,規劃建設集閱讀、展覽、茶歇于一體的“稻田圖書館”等鄉村新地標,舉辦櫻桃采摘節、稻田音樂會等“四季有約”系列活動40余場次,孵化“有??Х取钡忍厣膭撈放疲瑐鞒朽l村文化,厚植鄉愁底蘊。(鄭林林)
責任編輯:陳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