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安徽南陵縣文閣村新宅梁自然村,一幅和美鄉村圖景徐徐展開:3米寬的柏油路“和梁巷”蜿蜒入村,孩童踩著滑板車玩耍嬉鬧,老人們圍坐在花圃旁閑話家常。令人想不到的是,這個擁有288戶村民的自然村,以往干群關系不緊密,信訪問題突出,鄰里之間經常因“一堵墻”“一寸地”引發矛盾糾紛。
新宅梁的變化,是南陵縣深化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帶來的。近年來,南陵推行以“鄰里互助興和諧、發展互助興產業、鄉風互助興文明”為主要內容的“黨建引領、睦鄰互助”鄉村善治模式,有效激活農村治理主體力量,推動實現鄉村鄰里互助,抱團發展、和諧善治。
“鄰里互助”興和諧
“和合文化”推進“融合共治”
新宅梁自然村村民梁三子和梁德培是對門鄰居,村里道路拓寬時,隨著巷道中間圍墻被拆除,梁三子家的院墻直角正巧沖著梁德培家大門,“一堵墻”成為“兩家仇”,一度吵得不可開交。黨員“睦鄰長”梁小喜發現矛盾后,在多次上門勸說無果的情況下,及時上報包片村干部。村黨委迅速召集在村有威望的老黨員代表、村民代表召開“板凳議事會”說事評理。會上,老黨員梁地江提出:“不如‘轉彎抹角’,把墻體直角改圓角,既方便通行又實用美觀!”方案一出,兩戶欣然接受,一場鄰里糾紛就此化解。
這是南陵推行黨員“睦鄰長制”促進鄰里和諧的縮影。南陵把“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理念和道德規范融入鄉村治理,針對農村熟人社會特點,按照“就近、就便、就熟”原則,將每個村居住相鄰的5-10戶村民劃為“鄰里”,重點從本村老黨員、無職黨員、退役軍人黨員、預備黨員等中推選產生1名黨員“睦鄰長”,與“鄰里”農戶結對聯系。建立黨員“睦鄰長”“六必訪、五必記”職責清單,明確“問題發現—報告—分辦—處置—反饋”閉環流程。對復雜矛盾問題,由包片村干部牽頭召集黨員代表、村民代表和利益相關方,召開“板凳議事會”,把問題擺到桌面上民主協商。
去年以來,全縣通過黨員“睦鄰長”自辦領辦、“板凳議事會”協商督辦等方式,累計解決群眾訴求、調解鄰里糾紛1.1萬個(起),基本實現“家庭瑣事不出戶、鄰里糾紛不出組、關鍵小事不出村”。
“發展互助”興產業
“抱團發展”推進“強村富民”
南陵許鎮鎮緊鄰省級濕地公園奎潭湖,鎮黨委融合周邊8個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以“多村入股、聯合開發”模式,成立全縣首個鎮級聯合社——“奎之韻”生態農業旅游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重點發展以游船為主的休閑鄉村旅游業。黨員“睦鄰長”動員農戶簽訂合作協議,采取土地置換、股權贈與等方式,鼓勵吸收防返貧監測戶和老弱病殘群眾優先入社,抱團成立“奎湖漁家樂”民宿聯盟,吸引周邊游客前去休閑度假。
近年來,南陵樹牢互助合作理念,堅持走黨建引領農業合作化的道路,運用經濟手段和利益聯結,重建集體與群眾的經濟利益共同體,推進共同富裕。在充分尊重群眾意愿前提下,由村黨組織代表村集體領辦合作社,村黨組織書記依法擔任合作社主要負責人,村“兩委”班子成員與合作社理事會、監事會成員雙向進入、交叉任職。按照“村民合作互助、村企聯合經營”思路,以黨員“睦鄰長”為“紐帶”,鼓勵發動黨員、村組干部以及鄉村人才等帶頭參加合作社,在產業發展、項目實施等工作中做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干、幫著群眾富,示范帶動村民從一家一戶“單打獨斗”轉變為“抱團發展”。
目前,全縣已組建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46個,吸納入社村民4900余戶,帶動村集體累計增收1380萬元、社員戶均增收3000多元。
“鄉風互助”興文明
“明禮崇德”推進“鄉風文明”
“和梁巷”是新宅梁288戶村民出行的“咽喉要道”,但前幾年在拓寬巷道時,方案剛提出,就遭遇了“攔路虎”:原來的路基太窄,需沿途5戶村民讓出宅基地才能拓寬路面,但每家都不愿意。面對困局,村黨委成立“矛盾調處理事會”。理事會3人一組,帶著設計效果圖和“公德積分”清單,挨家挨戶算“得失賬”,講“情理賬”。“爭一爭,行不通;讓一讓,六尺巷”,黨員“睦鄰長”梁強發還引用“六尺巷”典故對村民反復進行勸說。在講政策、講鄉情的道德感召下,5戶村民終于退讓2米多宅基地,“和梁巷”從1米不到的泥巴路改造成3米寬的柏油路。村里給予每戶增加5個“公德積分”的獎勵,還幫其中2戶優先申請到了20萬元小額貼息貸款。近年來,南陵以“公德積分”激勵約束機制為抓手,大力倡樹“禮讓為先、以和為貴”的文明鄉風。村“兩委”結合村規民約實際,圍繞引導村民遵紀守法,家庭和諧、鄰里和睦、致富帶富、誠實守信、熱心公益等內容,制定本村“公德積分”正負面清單,對村民道德行為進行量化賦分。黨員“睦鄰長”通過農戶自評、鄰里互評、村級聯審等流程,對結對聯系的農戶得分情況逐戶進行審議公示。村“兩委”定期將“公德積分”評定情況公開,作為發展黨員,推選村干部,評先評優和惠農政策傾斜的重要依據。經常性召開“公德積分”兌換大會,相應積分可兌換日常生活用品,還舉辦“誠信人”“文明戶”“好媳婦”等“最美”系列評選活動,調動村民守道德、講文明、樹新風的積極性。
責任編輯:陳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