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太湖縣堅持把農村黨員教育工作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環節,以走近“農家”、聚焦“農事”、造福“農民”三方面為抓手,持續推動農村黨員教育培訓提質增效,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走進“農家”浸潤鄉土氣息。“村頭巷尾”聽需求。根據黨員教育培訓工作要求,通過“線下走訪+線上征集”相結合的方式,開設涵蓋黨的理論、農業技術、電商營銷、鄉村治理等多個領域的培訓課程,精準把脈農村黨員的知識弱項和經驗盲區,創新“菜單式”培訓模式。近年來,通過“調研納諫+跟蹤問需+協調會商”等機制,開展座談交流100余次,發放調查問卷9000余份,全面了解參訓黨員培訓需求。“農家院落”拉家常。以“鄉村振興夜校”為載體,通過“小板凳圍坐、拉家常宣講”的模式,組織黨員干部、駐村工作隊、村“兩委”攜帶學習資料,走進村民院落,用通俗易懂的“土言土語”解讀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等政策,幫助農村黨員掌握更多實用技能,提高他們在鄉村振興中的參與度和貢獻度。“田間地頭”解難題。聚焦打造致富帶富能力強的黨員隊伍,立足各村資源稟賦,精心打造銀山村“銀山模式”、石霞村白茶種植、新華村農村改廁等特色現場教學點。深度挖掘村級“土專家”“田秀才”,組織優秀村書記成立講師團,通過“理論+實操+演練”的立體模式,把“農技課堂”搬到田間地頭,讓培訓更接地氣、更富實效。截至目前,已開展技能培訓30余次,累計覆蓋黨員2000余人。
聚焦“農事”觸摸發展脈搏。洞悉“農情”,開展錯峰培訓。根據農時特點靈活調配培訓時段,積極探索“錯峰”調訓和“分段式”培訓有效融合。農忙時節聚焦當下急需的農業技術知識,如春季開設果樹修剪、茶葉種植專題培訓,秋季開展農產品儲存、電商銷售教學;農閑時期則側重黨的理論知識、法律法規、鄉村治理等綜合素養提升課程。今年以來,累計開展春耕專題培訓16場、秋收專項指導170余次,精準填補農村黨員在農業技術更新、政策理論應用等方面的能力短板。緊扣“農需”,實地觀摩學習。立足本縣資源稟賦,找準發展定位,開展鄉村振興實地觀摩學習活動。分批帶領農村黨員前往江蘇省古里鎮借鑒學習基層治理“金點子”,做精做強農旅融合;赴江蘇常熟、無錫,安徽蕪湖、深圳等地學習農村電商經濟發展等先進做法;赴湖北省崇陽縣學習白芨產業發展等,切實把“真經”轉化為謀劃工作的思路,成功助力各村破解特色產業升級、產銷對接不暢等方面難題。深耕“農技”,服務力量下沉。持續深化“黨建+科技助農”品牌建設,組建由黨員技術骨干、退休農技專家和返鄉創業新農人構成的“黨員農技服務隊”,開展農產品種植、病蟲害防治等技術培訓,以點帶面激活鄉村產業發展動能。同步構建“專家聯村、黨員包戶”的長效服務機制,形成“村里有專家把脈、戶里有黨員跑腿”的服務閉環,讓技術紅利持續下沉到田壟間,為農業穩產增收筑牢機制保障。
造福“農民”結出惠民碩果。一線崗位“亮身份”。積極構建農村黨員聯系服務群眾工作體系,按照“按需設崗、因人定崗、以崗定責”原則,推動無職黨員設崗定責落地見效。精準設立基礎設施維護、公共衛生服務、鄉村環境治理等崗位。結合黨員分布特點及業務能力,充分尊重黨員群眾意愿,劃分黨員責任區,引導農村黨員主動認領崗位。通過亮明身份、示范帶頭,讓黨員在矛盾調解、設施維護、環境整治等一線履職盡責,架起黨群“連心橋”,筑牢基層治理根基。帶頭致富“亮作為”。黨員帶頭發展“聯戶致富”,太湖縣積極推行“黨員致富帶頭人+農戶”模式,精心培育庭院經濟示范戶,輻射帶動農戶加入果蔬種植、盆景園藝等特色產業項目,讓小庭院變身“增收園”。同時,選樹一批創業致富黨員典型,通過搭建經驗交流和項目對接平臺,聚焦本地資源優勢,發展出農家樂、農產品加工等新業態,帶動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推動形成“一戶帶一片、一片富一方”的共富格局。領辦事項“亮承諾”。圍繞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扎實推進黨員承諾踐諾活動。以到村領辦問題交辦單為抓手,農村黨員、青年干部與包村干部三方聯動,通過“群眾自主點單+部門精準薦單”的雙向對接模式,主動認領村級治理難題,切實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以實際成效彰顯承諾力度。(涂文龍)
責任編輯:陳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