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宣城市宣州區堅持把紅色教育作為黨員教育培訓的重要內容,深挖本土“紅色富礦”,在陣地建設、教材開發、師資培育等方面精準發力,推動黨員教育從“形式創新”向“質效提升”轉變,讓紅色基因在教育培訓中煥發時代活力。
用活紅色陣地,建好黨員教育培訓“實景課堂”。以革命遺址保護利用為基礎,打造“點線面”結合的紅色教育陣地網絡,讓黨員在實景中感悟初心。深耕遺址保護“點”。系統梳理轄區內新四軍二支隊司令部舊址、祖晨烈士紀念館、向陽烈士陵園等多處革命遺址,實施“紅色遺址修繕工程”,著重打造一批“省級紅色教育基地”“宣城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色教育現場教學點”,通過對紅色教育基地進行整體規劃設計,繪制出宣州紅色教育“一張圖”。串聯研學路“線”。根據轄區內紅色文化資源數量多、分布廣、影響大的特點,采取以點串線、串珠成線、連線成片的思路,精細謀劃以重溫歷史·尋覓紅色故“貍”、紅色“呂”行·暢游溪口、一路向陽·尋找“紅色記憶”、水耕朱橋·追尋紅色初心為主的4條紅色文化研學線路,讓黨員在沉浸式教育中感悟初心使命。構建全域覆蓋“面”。整合黨群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等陣地,在遠教站點設立“紅色學習角”,配備紅色書籍、黨史紀錄片;在鰲峰街道、西林街道等社區打造“紅色長廊”,通過圖文、浮雕等形式再現宣州革命歷程,讓黨員“出門見紅色、轉角受教育”。
深挖紅色底蘊,編好黨員教育培訓“特色教材”。立足本土紅色歷史與實踐,開發“多元化、場景化、鮮活化”教材體系,讓紅色故事入腦入心。編撰紅色讀本。堅持尊重歷史,實事求是、相互驗證的原則,通過走訪新四軍抗戰老兵,深入挖掘、搶救新四軍歷史資料,組織編寫《宣州烽火——新四軍在宣州》一書,系統記載了新四軍及其領導下的抗日武裝在宣州的戰斗全過程,旨在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弘揚黨的優秀傳統。打造視聽資源。組織攝制宣州《紅色故事系列片》五集,分別講述宣城第一個黨組織書記祖晨烈士、空手奪槍的向陽烈士、宣城抗日戰爭最后一戰“東壩貍橋戰役”在更樓巷犧牲的29名新四軍烈士、打響解放宣城第一槍白馬山戰斗犧牲的11名解放軍烈士和宣城市烈士陵園的故事。同時,結合“中國烈士紀念日”系列活動,開展進社區、進農村、進軍營、進機關、進學校、進企業“六進”活動,截至目前,集中觀看場次1400余場,觀看人數10萬人次以上,在全社會掀起銘記英烈事跡、繼承英烈遺志、弘揚英烈精神熱潮。制作紅色黨課。以宣州本地紅色資源作為“微黨課”內容,通過以賽促講、以賽促學,找準小切口、好故事,以小見大、見微知著。連續開展三屆主題“微黨課”大賽,由優秀年輕黨員干部擔任主題“微黨課”講述人,采取“賽區預賽+區級決賽”方式,評選出一批基層黨員“聽得進、記得住,有啟發、有觸動”的“微黨課”,到目前共征集到優秀主題“微黨課”70余部。
傳承紅色基因,育好黨員教育培訓“紅色講師”。建強“政治過硬、善講會教”的師資隊伍,讓紅色傳承有“代言人”、有“接力者”。培育“源頭活水”。從革命先烈后代、退役軍人、村(社區)黨組織書記、駐村選調生、優秀組工干部等人群中,遴選出政治立場堅定、理論功底扎實、政治素養較高、宣講經驗豐富的26名優秀黨員干部,組建區級先鋒模范宣講團,并結合自身工作實績、學習體會,圍繞紅色歷史、先進事跡等內容打磨精品課程,分類分批到區直單位、鄉鎮街道、村社區開展“案例式”宣講,與基層黨員一起學、一起悟。用好“關鍵少數”。讓政治素質過硬、實踐經驗豐富、理論水平較高、善于課堂講授的領導干部成為“紅色宣講員”,分批次組織區鄉兩級領導干部、黨建工作指導員到基層黨建工作聯系點,開展紅色“理論宣講”“微黨課”等活動,以黨員聽得懂、聽得進、還想聽的語言講述宣州故事,傳承紅色基因。發動“先進典型”。堅持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邀請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趙玉蓮,全國抗疫先進個人蔡軍民等加入區級“黨課講師團”,深入黨員群眾身邊開展理論宣講、交流研討等活動200余場次,在面對面、零距離交流中增強黨課感染力,激勵黨員干部對標先進、爭當先鋒。
責任編輯:陳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