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安慶市宿松縣堅持把建強村級后備力量作為夯實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重要抓手,聚焦選優、配強、用好等關鍵環節,扎實實施村級后備力量“活水工程”,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人才活水”。
廣開渠道“引活水”,擴容人才“蓄水池”。針對后備力量儲備不足的問題,變“坐等上門”為“主動尋才”。全域摸排“挖”。組建20個專班隊伍,開展入村走訪專項行動,對全縣213個村(社區)開展全覆蓋式摸底走訪,走訪村“兩委”成員、村民組長、黨員群眾等2000余人,深度挖掘一線農村人才情況。組織鄉鎮干部、駐村工作隊逐村開展“拉網式”排查,重點錨定本村致富能手、退役軍人、返鄉大學生、外出經商人員等群體,建立“一人一檔”信息庫,確保底數清、情況明。規范渠道“補”。規范后備力量進入渠道,探索公開招考和在村試用鍛煉的方式,由鄉鎮(街道)統一發布招考公告,組織面向社會公開招考,要求后備干部在村跟班鍛煉不得少于1個月,村級黨組織書記后備力量不得少于3個月,今年以來已吸引150余名優秀青年報名,聘用32人,有效填補薄弱村后備力量缺口。聯審聯動“篩”。對擬確定為村級干部后備力量的人員,由縣委組織部牽頭,聯合紀檢、公安、法院、司法等20個部門,對摸排對象開展“政治體檢”與資格聯審,嚴把入口關,堅決剔除不合格人選。目前全縣村級后備力量動態儲備達437名,其中致富能人67人、退役軍人57人,大專及以上返鄉大學生356人,后備力量人員結構持續優化。
精準滴灌“育壯苗”,鍛造實戰“硬本領”。堅持“缺什么補什么”,推動培養模式由“大水漫灌”轉向“精準滴灌”。導師幫帶強根基。推行“1名鄉鎮班子成員+1名業務骨干+1名優秀村干部”結對1名后備力量的幫帶機制,量身定制幫帶清單,全程列席村“兩委”會議,每兩周至少帶領參與一項具體村務,通過言傳身教提升政策應用、矛盾調解等實戰能力。靶向培訓提能力。依托縣鄉黨校、黨建協作區等,分層分類開展全覆蓋培訓。縣級示范班聚焦鄉村振興、基層治理等專題;鄉鎮兜底培訓突出宅基地審批、醫保辦理等實操內容,累計培訓800余人次,人均學時超3天。一線壓擔煉真功。安排后備力量到信訪維穩、耕地保護、人居環境整治等矛盾現場試崗鍛煉,全程觀摩化解處理矛盾辦法,在一線提升農村工作能力。引導后備力量獨當一面處理基層事務,帶頭化解矛盾糾紛、組織文明創建,累計解決道路修繕、灌溉渠維護等民生難題200余件。
動態考評“促奔流”,激活成長“新動能”。建立“能進能出、優勝劣汰”機制,避免“備而不用”“一備終身”。全程紀實“管”。建立“成長檔案”,聚焦后備力量參與培訓、試崗表現、群眾評價、作風紀律等情況,由鄉鎮黨委按月研判,定期做好問題反饋。剛性考核“用”。用好幫帶導師評價、村民代表評議、急難任務表現等綜合評價,對政治過硬、實績突出、群眾認可的14名后備力量,已推薦進入村(社區)“兩委”班子;對2名日常表現差、履職能力弱的人員調整出庫。政策激勵“留”。完善待遇保障,明確跟班鍛煉滿1個月者可享受補貼報酬;對通過法定程序進入班子的,落實基本報酬+績效獎勵,強化考核結果運用,做到成熟一個、使用一個,讓村級后備力量“選得出、融得進、干得好”全鏈貫通。每年從優秀村黨組織書記、優秀村干部中招錄公務員、“鄉編村用”等工作,常態化選拔“五方面人員”進入鄉鎮領導班子,確保后備力量有盼頭、留得住。(方明航)
責任編輯:陳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