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濉溪縣通過整合資源、多網合一、塑造品牌、數字賦能、強化服務等一系列創新舉措,實現了基層治理從“被動應對”向“主動服務”、從“粗放模糊”向“精準高效”的轉變,探索了一條具有本地特色的基層治理效能躍升之路,為推動社會和諧發展注入強大動能。
多網合一,重構基層治理新模式。為破解低效網格化治理困局,濉溪縣由社會工作部牽頭,統籌12個縣直部門共建“共治微網格”,在深入調研、科學研判的基礎上,秉承“規模適度、便于管理”原則,整合各領域網格資源,將全縣213個村(社區)精準劃分為2522個網格,配備3469名專兼職網格員,實現“人在網中走、事在格中辦”。打造“共治微網格”,在26個城市社區推行“網格黨組織+紅色業委會”模式,在213個村推行“網格黨組織+紅色鄰里委員會”模式,構建“村(社區)書記—兩委干部—村民小組長—五老鄉賢”四級治理體系,實現黨建引領下城鄉治理效能精準提升。為強化各部門協同合作,濉溪縣推行“網格吹哨、部門報到”機制,完善“發現—分辦—處置—反饋”全流程閉環,建立縣鎮領導“雙聯系”制度,縣領導包保矛盾復雜社區,鎮領導直聯重點網格,凝聚上下聯動治理合力,高效化解疑難問題,解決群眾急難愁盼。
文化賦能,塑造個性化治理品牌。濉溪縣各鎮村以“共治微網格”為服務陣地,立足地域特征、治理難點和群眾需求,結合獨特文化資源打造治理品牌,實現基層服務從“標準化覆蓋”邁向“個性化增效”。百善鎮結合運河文化、茶文化打造“三和工作室”,創新建立“三和調解法”,以“聽河”促“和”、以“喝茶”調“和”、以“觀荷”悟“和”,真正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四鋪鎮利用村民廢棄的房屋打造“菊”心堂網格化治理品牌,集黨員教育、科普宣傳、休閑健身、文化活動、便民服務等多種功能于一體,以多元化、高品質的活動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南坪鎮傳承淮海戰役“小推車”精神,組建“心連心調解隊”,創新“六推工作法”,矛盾調解成功率達95.4%。雙堆集鎮推行“一杯茶”工作法,引導當事人在“茶敘調解室”喝著茶、聊著天化解心結,矛盾調解成功率達99.8%。
數字轉型,提升現代化治理水平。濉溪縣積極探索數字化賦能網格化治理新模式,進一步推動基層治理向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躍遷。構建網格治理“智慧腦”,建立“濉時e辦”智慧平臺,整合114類治理事項,實現人、地、事、物全要素數字化管理,完善“鎮—社區—網格員”三級調度系統,構建“居民上報—智能派單—部門處置—滿意度評價”閉環機制,群眾訴求響應時間縮短至30分鐘以內,平臺事項辦結率達99.09%。網格員結合日常工作與網格走訪,利用數字終端實時錄入信息、上傳圖像;數字化平臺動態集成各類信息,實現“一次采集全域通用、一次變更全網更新”,為工作溯源、分析研判、精準服務等提供數據支撐;建立“每日記錄、每周總結、每月分析”的常態化工作機制,對各類交辦問題的解決路徑、處置進展、復查結果等進行動態管控,對未結事項及時提醒到人,對超期事項及時通報情況,切實做到“抓實每一天、閉環每件事、管好每個人”。
責任編輯:陳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