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是貫徹落實黨和國家大政方針、決策部署的最后一米。這一米不可小視,就像一根水管子,上面再粗、再通暢,這一米生銹堵塞了,水就澆不到田里,莊稼就長不好,百姓就愁苦,就有怨氣。”記者到陽泉郊區采訪,區委書記蘇秀瑞一見面就是這么一番感慨。
正是“讓這個問題逼的”,陽泉郊區按照山西省委及陽泉市委的總體部署和要求,積極探索選好、用好、管好鄉村干部的新途徑,沖破了“黨支部領導”就是“支部書記領導”、“村民自治”就是“村主任自治”的思想誤區,初步打造出“六權治本”的“鄉村版”。
標準立起來,選任嚴起來,組織舉薦理直氣壯起來
破解私情、賄選、宗族勢力、團團伙伙、黑惡勢力等干擾難題,把百姓信得過、靠得住的好干部選出來,用起來。
“一口清、叫得來、難不住、跌不倒。”如今,郊區鄉村干部,甚至很多農民都把這句話掛在嘴邊。
“這是我們理解的習總書記‘五好干部’的形象說法,便于鄉村干部、百姓記住和理解。”蘇秀瑞解釋:“一口清”,就是說要把黨的方針政策牢記于心,宣講貫徹清楚;“叫得來”,就是說要和基層干部群眾打成一片,叫得出名字;“難不住”,就是說工作要有擔當,有魄力,有能力;“跌不倒”,就是說要信念堅定、廉潔為民,打鐵先要本身硬。
為了把這樣的好干部選出來,區委動了不少腦筋,最后的措施和辦法是:在執行“干部選拔任用流程”和“干部選拔任用規定”基礎上,又完善了“三推三比四把關”制度。“三推”是:單位推薦“挺民意”、系統推薦“看德才”、四套班子推薦“重實績”;“三比”是:比個人品德、比工作能力、比工作實績;“四把關”是:把好“群眾關”、“廉政關”、“程序關”、“決定關”。
“實踐證明,這套辦法最大限度地堵上了漏洞。”區委組織部副部長荊春泰介紹,過去選任鄉鎮干部,看程序沒毛病,但暗中有私貨,有貓膩,一不留神選任的人就有毛病、有硬傷。現在實名推薦避免了“有人推薦,沒人負責”,資格審查、廉政考察前置,完善了推薦過程,延伸了考察范圍,評價更全面準確。杜絕了跑票買票、推薦不實、人情用事等弊端,實現平等競爭,“干部服氣有干勁,百姓認可有口碑”。
“2015年任命我蔭營鎮長,我有點吃驚。蔭營是大鎮,以前從副書記直接提拔的還從來沒有過。”楊浩宇感慨地說,“以前像我這號只會干活的,提拔真說不上牛年馬月。”“我們就是要把好干部用起來。”區委組織部長王振杰透露,2015年,組織部對所有被推薦干部進行了一系列考察,其中公認楊浩宇“過得硬,有兩把刷子。”
過去村“兩委”班子換屆選舉亂事更多:賄選、宗族勢力、黑惡勢力干擾,導致用合法的選舉程序竊取農村公權的現象屢見不鮮。蘇秀瑞僅一個河底鎮就講出一串“千奇百怪”的事:
河底鎮葦泊村村長候選人接受投資商100萬元,承諾當選后給企業照顧,給村民福利,上任后無法兌現承諾,引發上訪頻發;牽牛鎮村、五架山村家族勢力攪局,拒絕承認選舉結果,無理要求罷免當選人,導致群體上訪鬧事。
瞄準病源,2014年,郊區區委在第十屆村干部換屆選舉中,堅持戒律、整頓、處置、調研、教育“五個在先”,并堅決從嚴部署、從嚴選人、從嚴紀律。整個選舉過程,區委區政府“一竿子插到底”,做實了四件事:嚴把候選人關,通過村選舉委員會、鄉鎮選舉領導組、區7部門聯審組三級審核,在1099名候選人中,取消賄選、違規、“10種不易情況”等候選人12名;答好三道題:公共題——圍繞法律法規作出“紀律承諾”;必答題——圍繞上任后為村民辦什么事亮出“競職承諾”;自選題——主動承諾創造性地為百姓辦哪些實事;精心處理“合法”與“合適”、“選成”與“選好”、“政策”與“民意”三個關系,確保村“兩委”換屆順利,新班子團結,群眾滿意,組織放心。
義井鎮瀑里村是郊區有名的“問題村”,前兩屆選舉,新班子剛選出來,上訪告狀的就到區委市委的門口了。2015年,他們把紀律和規矩以選舉方案形式“亮在明處”、挺在前面,投票過程15臺攝像機全方位拍攝監控。“這回沒貓膩,咱沒說的,不用再往太原、北京跑了。”村里最難纏的“老上訪”王小同心悅誠服。
“這里有一條很重要,黨組織推薦要理直氣壯、旗幟鮮明。過去總有點遮遮掩掩、羞羞答答,結果給別有用心的人留下可乘之機,損害了百姓利益。”王振杰講了件發人深省的事:
任某不僅賭博還吸毒,曾在村第八屆“兩委”換屆時靠團伙勢力和拉票當選,上任一年后,因欠下巨額賭債跑路,村里工作“撂了荒”。不料2014年換屆,他又冒了出來故伎重演,果然在預選候選人時,票數比另一名競選人高出80票。
如果任某成功當選,賽魚村將又無寧日。平坦鎮黨委及時對“村民信服、組織看好”的人選進行推薦,重申選舉紀律,解除村民顧慮。選舉當天,現場安置攝像機全程錄像,并要求候選人全程簽字。當宣布一向扎實苦干的張俊文高票當選時,現場“拍了好一陣巴掌”。
“規矩立起來,把‘上曉天氣、下接地氣’的好干部選出來,用起來,為的就是讓村‘兩委’對上有執行力、對下有號召力、對外有吸引力、對內有凝聚力、整體有戰斗力,創造出讓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的業績和實惠。”蘇秀瑞說。
動議有招,民議真實,變“為民做主”為“讓民做主”
破解暗箱操作、拍腦袋決策、拍胸脯表態、拍屁股走人難題,避免好事辦不好,費力不討好。
2015年,郊區在“四議兩公開”基礎上,增加了“動議”和“民議”。“這‘兩議’不能少。這是讓村干部由‘為民做主’變‘讓民做主’的關鍵。”蘇秀瑞說,過去也有村民代表會議,但在很多情況下,有代表沒民意,結果常是“好事辦成邋遢事”。
在蔭營鎮山頭村,記者恰遇幾位村民代表剛入戶征集完民意,每人拿著一份《村民代表民意表決表》。記者看到,表的背面:16戶村民,同意的15戶,不同意的1戶,有簽字,有紅手印;表的正面:村民代表簽的也是同意,也按了紅手印。第六小組村民代表王文忠說,“以前,同意不同意由我簽,最多問幾戶估摸著簽就行,但這會兒可不行,非得家家都去,不然,民意欄各家各戶的字簽不好,出了事我就得兜著走了。”
“動議”杜絕的是屢見不鮮的干部“拍腦袋決策、拍胸脯表態、拍屁股走人”問題,要求村主干的提議,必須來自年初計劃、上級安排和村情民意,同時,還得把住政策、法律和風險關。
在郊區鄉村,說到“六議兩公開”,每個村干部都能侃出“一大串料想不到”的故事。
“這事我一輩子也忘不了。”2015年連任瀑里村主任的張巨彪感慨萬千:3年前,村里決定建設新村,選址也走了“四議兩公開”選在孔家溝,結果還是鬧得雞飛狗跳,連辦公室都進不了。這么件好事一拖3年還在紙上。2015年,落實“六議兩公開”,一家一家上門征求意見,把全村1189家問了個遍,結果88%的村民同意選址張家嶺,并同意分房抓鬮,一舉解開兩個難題。當年4月新居工程開工,今年春天就能陸續搬遷。目前,房子已分到戶,分得風平浪靜。這要在從前,還不知要“鬧出多少古怪呢”。兩相對照分析,同樣的事,結果卻大不相同,病根就擺在那兒:就是沒有充分了解民意,說穿了,還是“村兩委一廂情愿為民做的主”,村民不認賬,猜疑這里面有鬼頭。
“如果不是‘六議’,我這個村書記可能一拍腦袋項目就落地了,后果很難想象。”蔭營鎮三都村書記史壽元回憶:2015年,他跑了大半年招商引資,終于有個老板要在村里投資800萬元,建設清洗皮毛和礦石加工廠,能安排70多個勞力,收200多萬元稅。事挺誘人,但“動議”時一咨詢村法律顧問,發現這項目會產生污水和重金屬,不僅違反《環保法》,還會影響村民健康,趕緊忍痛割愛。
西南舁鄉東南舁村原有個瓷廠,破產后,設備沒人管,有的偷搶,有的成了一堆廢鐵。村民罵干部不擔當,干部說怕落說道。2014年,村耐火廠倒閉,設備放下去也是一堆廢鐵。但經“六議兩公開”決定公開掛網拍賣,“減少了損失,村民都夸村干部辦了件大好事。”村支書王三存說,這事要擱在以前,肯定也是兩種結果,一是村民猜疑村干部拿回扣,一是村干部真就拿了回扣,總之是不能消停。
“這做法,是眼下的小麻煩避免了以后的大麻煩,給鄉村干部系上了‘安全帶’。通過真民意來推動民議,讓村民參與決策,既避免村干部胡來,又遏制了農村矛盾問題叢生。”以前人們說“村干部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濕鞋”,這也不能說沒道理。蘇秀瑞形象地說:“‘四議兩公開’相當于把河修成了渠,但渠水一遇風吹草動,難免不濺出來。現在升級成‘六議’,等于把渠變成了管子。這回你鞋再濕了,就肯定是你把管道刨爛了。”
規矩立起來,承諾亮出來,禁區劃出來
破解村干部不作為、亂作為,大事不犯,小事不斷,而又懲處難、罷免難的難題,確保鄉村干部干凈做事,村“兩委”健康運行。
說到村干部的“九項承諾”,蘇秀瑞先說了件他接訪遇到的事:
2014年,義井鎮瀑里村民王小同闖進辦公室,反映村干部沒規矩,隨便吃喝,花集體錢不心疼。臨走返回來又說:“瞧你們有些村干部吧,紋身的、戴金鏈子的、剃光頭的、養藏獒的,啥模樣。”這話讓蘇秀瑞一激靈:“小事不小啊。”九項承諾,幾乎項項都是從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中來的。
2015年1月20日上午,郊區第十屆村委會新當選主任齊聚政府報告廳,手拿《當選證》,面對國徽莊嚴承諾:“我鄭重向黨組織和黨員群眾做如下九項承諾:不獨斷專行、不私簽亂簽合同、不私設小金庫、不參與‘黃、賭、毒’、不戴金鏈子不紋身……如有違犯上述承諾之一,不需啟動罷免程序,本人自行引咎辭職,并以此承諾作為辭職書”。回村后,又在村全體黨員和村民大會上鄭重承諾。
2014年2月,區委針對部分農村干部不規矩、不作為、亂作為的現象,出臺“村干部管理二十條”,并實行“九項承諾”。這對鄉村干部既是“緊箍咒”,更是“安全帶”。其中“九項承諾”破解了過去“鄉鎮不能罷免、公安不好立案、法院不夠量刑、紀委難以查辦”的難題。“以前有的村干部犯了事,從拘留所出來,還照樣是村干部,很難罷免。”蘇秀瑞感慨說,現在是“渠成水到”,再不可能出現這種事了。
李家莊鄉長嶺村委會主任畢某上任一個月后,因吸毒被公安機關拘留。鄉黨委了解后,立即趕到拘留所,畢某自知違犯了“九項承諾”,同意辭職。當天村里就召開黨員和村民代表大會,宣布畢某辭職。“以前,他出來還是村主任,村民難免有說道。啟動罷免程序非常復雜,弄不好還會激化村里的各種矛盾。現在違犯承諾就自動辭職,村班子始終能健康運行”,鄉黨委書記王永平說。
“我以前做過生意,剃個光頭、戴個金鏈子。上屆當村主任后,仍不注意自己形象,鄉親們看著直撇嘴、躲著走。現在承諾了,我走路說話穿衣都得像個樣子,老輩們說‘這娃長進不小’。”張巨彪說。
河底鎮固莊村宣傳欄有這么一段:“只要領導沒私心,百姓對你有信心;沒有規矩胡干事,終究不是長久事;光想當官不干事,三年下來沒你事”。村支書張三虎說,這是“固莊愛廉新說”,時時提醒村干部要知道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以前有些村干部私心重,有縫就鉆,現在不能隨便折騰了,很多揣著私利的人都打了退堂鼓,真正想干事、能干事的人當了村干部,村民普遍反映‘好日子更有指望了’”賽魚村主任張俊文說。
平坦鎮桃林溝村是當地有名的富裕村, 2014年5月,村支書李乃珠兒子結婚,辦事當天連15桌都沒坐滿,為此,兒子對父親大為光火。李乃珠也沒商量:“老子身為村干部,不按規矩辦,讓村里人咋看呢?還咋要求別人呢?還能干嗎?誰讓你是我的兒子呢?”一連串的反問,兒子當場熄火。“如果沒有現在這規矩和承諾,我們這些村干部像吃吃喝喝、公款旅游、公車私用這些問題都稀松平常。如今你試試,犯了一條就得自動辭職,不用二話。”李乃珠深有感觸地說。
問題倒逼規矩,承諾倒逼規范。“二十條”和“九項承諾”,既給村干部戴上“緊箍咒”,也為他們系上“安全帶”,穿上“防彈衣”。目前郊區已實現承諾全覆蓋,在村里醒目的地方隨處可見村兩委班子成員、村民代表、黨員的履職承諾和村民的家庭承諾。村民幾乎異口同聲:“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如今鄉村干部敞敞亮亮為咱百姓做事,清清爽爽領咱致富過好日子,小秤砣又能壓千斤了,誰還能不信服,不當主心骨?”
體系建起來,監督嚴起來,監控全方位,監管無死角
破解“有電線不通電”,制度多是擺設的難題。監督亮出板子,處罰動真格。
“汽車跑得時間長了,油膩自然會多,零件就不靈活。當干部時間長了,也難免滋生作風頑疾,甚至出現違法亂紀、‘蒼蠅老鼠’。因此,區委堅持勤擦油膩,紀律約談到位;常擰螺絲,專項整治到位;報廢‘黃標車’,案件查處到位;打造好干部保養的‘4S’店,確保兩個主體責任到位;調緊剎車,確保風清氣正;更換零件,確保黨員先進性。”蘇秀瑞說。
從2014年開始,郊區針對點多面廣、監督有死角的問題,建立起“群眾、包村干部、鄉鎮黨委、紀委、區黨委、紀委”鏈條式的環型管理。同時,還有組織部、紀檢委、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區委督察室、新聞輿論等部門配合監督,每個村支部都直選配備了專職紀檢委員會,并由區直部門紀檢組和對口鄉鎮聯合辦案,形成一個全方位、不留死角的紀檢監督查處體系。
“西上莊村群眾反映,村‘兩委’成員利用職權,沒有經過公開商議,私分了3萬元公款,查實后,當即免了村支書,其他班子成員給予黨內嚴重警告處分”,平坦鎮紀委書記周仁章說,以前其他的事情一大堆,就是很少干紀檢的工作。“荒了自己的地,種了別人的田”。現在他們專心做紀委工作, 2014年以來,就查辦案件11起。
2014年,蔭營鎮火石巖原村主任爭取回5萬元抗旱補償款,這位村主任當選村書記后,把這筆錢給村里發工資、辦廟會用了,村支部委員勸阻無效報告了鎮紀委。鎮紀委查實后,當即給予撤職處分。“過去遇到這種案件,可能覺得沒有裝個人腰包,就會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放過去,但現在丁是丁卯是卯,違犯規矩啥事都不行。”區紀委書記孫毅說,2015年以來,區鄉兩級紀委把農村干部作為重點抓在手上,特別是對發生在群眾身邊的腐敗問題毫不手軟。全年共立案109件,結案109件,處分黨員、監察對象142人,撤職以上重處45人,移送司法機關9人,其中2014年以來只有4件。
舊街鄉保安村支書黃卯生收了3.6萬元集體房租,會計多次提醒他入賬,他不聽,說要用在“不方便支出”的事項上,最后會計報了鄉紀委。查實后給予黃卯生黨內警告處分。“我雖然背了個處分,但挺感謝組織的,如果不是及時把我的小錯制止了,恐怕就犯大錯了。”黃卯生說,他“想起來有點后怕”。
“規矩”常講、“枕風”長吹、“袖子”長扯,是郊區創新監管的又一妙招。2015年,區婦聯牽頭成立農村主干家屬“助廉協會”,定期為村干部家屬上培訓課。要求她們“看好門”,監督丈夫不該拿的不拿;“管好嘴”,不該吃的不吃,不該喝的不喝;“盯好腿”,不該去的地方不去。
“我老婆參加培訓回來可來勁兒了,對我說,你可不能胡亂來,咱郊區干部抓進去好幾個了。”平坦鎮坡頭村主任趙秀功笑呵呵地說。
“我老婆總是吼我,守法別違紀,不能亂收禮。有一次我買了兩瓶酒,老婆審查了半天,問是自己買的,還是別人送的。我把買酒的收據拿出來給她看,這才算了事。”張三虎一說完,引得在場的人開心大笑。
“村紀檢委員可不是擺設。今年村里有一筆30萬元的監理費需要支付,但沒走‘六議兩公開’,紀檢委員發現后,勸我必須走程序才能付。像這種事以前我一句話就辦了,但有了規矩、制度,我們村干部就應該按制度辦。”李乃珠說。
“以前有制度是光通了線,卻不通電,有監督的架子,沒監督的行動,多數是個擺設。現在每條都帶電,各種監督都在動作,碰著就得辦你,沒有含糊,沒有下不為例。”孫毅說,自“二十條”和“九項承諾”實施以來,全區已有15名村干部引咎辭職,黨紀處分13人,追究刑事責任5人。
既要馬兒快快跑,也給馬兒吃好草 管理講規則,激勵有真情
破解“一管就死,不管就亂”的困局,鄉村干部放下后顧之憂甩開膀子干起來。
過去農村干部自嘲是“沒娘的孩子”、“黑板干部”,在任時,辛辛苦苦,卸任后,一無所有。后顧之憂是農村干部的一塊“心病”,往往是干干看看,等等站站,影響了村干部工作的積極性、連續性、創造性。
在舊街鄉2015年的“綜合考核表”上,記者看到,全鄉17個村根據鄉里的各項考評,排定了名次。表上顯示,排名靠前的3位村支書的年工資分別是:33260元、25000元、22200元。
區里從2015年開始實行“一定五有”制度,“一定”是定好崗位職責,讓干部明確該干什么;“五有”是干有待遇、考有辦法、好有褒獎、進有希望、退有所養。區委組織部對“兩委”主干統一管理,由鄉鎮黨委、政府年初制定工作目標責任,年底考評,與工資掛鉤。同時,優先提拔“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風上過得硬”的村干部;對連任9年以上正常離任,且年滿60歲的“兩委”主干,每月發放300元生活補貼。
“這個制度讓我們心里暖和踏實”說起這事,村干部們都很動情,紛紛表示,如今村干部有歸宿感了,政治地位高了,生活待遇好了,后顧之憂放下了,工作干勁足了。
“困難想著困難的法,沒錢干出有錢的活,小錢干出大錢的事。”蔭營鎮上千畝坪村支書張學友帶頭成立了千隆耐火材料有限公司,形成了產業鏈,建設的隆鑫小區和翼德文化廣場,讓上千畝坪村舊貌換新顏,村民住得好,有錢掙。
“我們準備繼續擴大和完善村旅游業,打造紅色文化,帶動小雜糧加工和農家樂,預計2016年人均年收入能突破8000塊。”舊街鄉南溝村書記閻潤宏信心十足。
制度嚴了,規矩多了,村干部的工作積極性還高嗎?手腳還放得開嗎?記者采訪郊區8個鄉鎮和10個村,看到的是干部精氣神十足,“甩開膀子、撒開丫子”互相較著勁干事創業。
“經過半年的招商引資,2015年12月18日,鎮上投資5億元的光伏發電項目已開工建設。”楊浩宇說,“區委把我放到這個位置上,說啥也得干好,不然就沒臉面對區委和全鎮群眾了。”
2014年10月,李家莊鄉生態新城大西莊棚戶區改造項目開工,總投資3.5億元,建筑面積14.6萬平方米。來參觀的村民議論:“咱快過上城里人的日子了” ,“要在以前,這個項目還不知要拖到啥年月。”大西莊村支書靳順利說,現在走哪都是綠燈,不用操心“卡殼”。
“現在辦事清爽踏實,不用操心幾里拐彎兒的事,而且組織關心,群眾叫好給力。干不出點名堂,幾年下來還是‘濤聲依舊’,不讓村民罵死,自己也得羞死。”趙傳壽滿懷信心。
“鄉村治理好比一張桌子,民主選舉、決策、管理、監督就像是四條桌腿。以前只注重民主選舉,忽視了其他三方面,桌子就剩了一條好腿,三條腿有缺陷,桌子肯定穩不了。現在用‘六議兩公開’加強民主決策,“二十條”和“九項承諾”等強化了民主管理和監督,四條腿都補齊了,桌子還能不穩?再加上對干部實實在在的真情,還能不好好干?”蘇秀瑞的比喻形象、道理深刻。
“要想群眾不鬧騰,必須解決干部不折騰。”回憶對比這幾年的情形,蘇秀瑞感慨說: 前幾年上訪、告狀的亂事提不起來,幾乎天天在區委區政府樓下攢著一大片。區和鄉鎮干部的大部分時間都泡在接訪上,難題是推不開、解不完、說不清,鬧得干部干啥都少心無腸。這才不到兩年,情況就大變了,你們來采訪四五天了,還見著區委區政府、鄉鎮政府有上訪的嗎?即使有,內容也不同了,反映鄉村干部眼下問題的很少,多數是合理訴求和涉法涉訴、拆遷補償問題。為什么?就因為我們這套讓問題逼出來的“六權治本鄉村版”接地氣、針對性強、管用還好操作。(劉亮明 白鴻濱)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