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懷感恩 從受助者到資助者
很多人也許說不出她的名字,但一定知道她——希望工程宣傳標識中,那個留著齊肩短發,趴在簡陋課桌上手握鉛筆專注聽講的“大眼睛”。渴望求知的“大眼睛”,配上“我要讀書”的宣傳語,打動了無數人的心,也折射出當年貧困地區的教育困境。
宣傳標識中的“大眼睛”照片拍攝于28年前,照片的主人公、金寨縣桃嶺鄉張灣村的“大眼睛”女孩蘇明娟,自此和希望工程緊緊相聯,成為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表。
蘇明娟說,這張照片改變了她的命運,“很多人開始資助我,有的小朋友把零花錢寄來了,有的大學生把課余時間的打工錢也寄給了我。讀中學時,天津一名退休老人每年過節都寄來糖果和生活用品。”好心人的幫助,蘇明娟銘記在心,她更加發奮學習,從安徽大學畢業后進入工行省分行工作。
念大學時,蘇明娟就申請把每學期發給她的900元生活補貼轉給其他貧困學生。工作后,她堅持每年向希望工程捐款1000元。2017年,蘇明娟當選為團省委兼職副書記。2018年6月,她設立“蘇明娟助學基金”并拿出3萬元家庭積蓄作為啟動資金。“希望工程讓我懂得了愛的意義。現在,我從受助者轉變為社會公益事業踐行者,希望能為更多青少年提供新助力、播種新希望。”蘇明娟說。
如今在一家企業從事知識產權工作的岳西女孩楊滿平,是希望工程實施30周年評選出的“希望之星”獲獎代表。參加希望工程實施30周年座談會,她說的最多的一個詞就是“感謝”。2012年夏天,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的小楊喜中有憂,“父母身體都很差,弟弟還在上學,大學學費沒有著落。”得知楊滿平的情況后,省希望辦及時為她申請了希望工程新世紀教育基金,使楊滿平得以順利入學。
“希望工程幫助了我,我有義務和責任幫助更多的人!”楊滿平告訴記者。在讀本科期間,小楊成為蒲公英義務支教志愿者,為農村孩子上課;研究生階段,她又積極參加智力助殘志愿活動,幫助殘疾家庭智力脫貧;走上工作崗位后,她仍繼續參加志愿服務活動。
“我們的綿薄之力將化作一片片愛心,一縷縷真情,給青少年的未來注入新希望。”楊滿平說。
聚集力量 共同參與助學事業
30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希望工程的捐助形式也在不斷創新。
近年來,我省將“互聯網+公益”作為希望工程的傳播新方式。2016年,省希望辦與愛心企業合作推出“小積分微公益大希望”項目。愛心人士可通過網絡平臺,把通信運營商提供的積分、刷銀行卡獲得的積分等個人閑置積分(每個積分對應一定的金額),捐贈給我省希望工程事業。該項目設立至今,已籌集善款和物資50余萬元。
“捐積分給希望工程的方式很新穎,也很有意義,今后我還會這么做。”最近剛剛捐獻了個人電信業務積分的合肥市民小孫告訴記者。我省希望工程以“互聯網+公益”方式推出的“暖冬行動之愛心書包”等多個活動,得到了眾多愛心企業和愛心人士的支持。
“通過積分捐贈培養全社會的愛心,既不增加愛心人士的經濟負擔,也讓更多的青少年得到關愛。今后我們將繼續推動積分公益事業發展,也希望更多愛心人士能夠加入這個行列。”省希望辦相關負責人表示。
今年8月16日,希望工程愛心人士代表、“氣球姐姐”彭霞再次來到省希望辦捐款2000元。彭霞夫婦都身患殘疾,以賣氣球、玩具為生,收入并不穩定。然而,她和愛人多年來一直竭盡所能支持著希望工程事業。
“我從媒體上看到希望工程的報道,非常感動,我自己也是一位母親,很想幫助那些品學兼優的孩子。”彭霞說,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她都要繼續捐助貧困學生,讓他們得到受教育的機會。2017和2018年,彭霞夫婦就共資助了我省兩名困難大學生和3名貧困小學生。
多年來,安徽希望工程堅持社會化方向,得到了省外捐助方、本地愛心企業和愛心人士以及媒體的關注和支持,共同走出了一條社會化籌資、社會化救助和取之于社會、用之于社會的道路,從而使這項崇高事業實現了持久的發展。
扶貧扶智 共享人生出彩機會
目前,我省希望工程事業已累計募集資金7.39億余元,資助貧困學生22.8萬余名,援建希望學校863所,先后創造了多個“全國第一”:培養了全國希望工程第一個大學生、碩士生、博士生張宗友,全國希望工程第一個中國科大少年班學生鄧磊;援建了全國第一所希望小學、第一所希望中學、第一所希望職業中學以及第一所希望電腦學校……
希望工程的深入實施,給貧困地區基礎教育帶來巨變。金寨縣希望小學是全國首個希望小學。多年來,該校累計接收愛心捐款折合400萬元,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優化升級。目前,該校老校區占地面積1.4萬平方米,建筑面積5600平方米,擁有教職工48名,18個教學班,共851名學生。2017年秋季投入使用的新校區占地面積2.5萬余平方米,共有21個教學班,1073名學生。
“一直以來,我校學生入學率為100%,無一例因病因貧失學輟學現象。”金寨縣希望小學校長江淮自豪地告訴記者,貧困地區義務教育階段已由“有學上”發展成“上好學”,向教育均衡發展邁進。金寨縣希望小學已實現校園網絡全覆蓋,通過智慧課堂、錄播教室、計算機教室等先進設施,讓農村孩子享受優質教育資源。去年,該校3個教學點的學生均轉到學生數較多、師資配備更合理的中心小學或村小就讀。今年,金寨縣希望小學被共青團中央、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授予“希望工程三十年希望小學之星”稱號。
江淮介紹,近年來,國家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貧困家庭學生實施“兩免一補”政策(免費提供教科書、免除雜費,并給寄宿生補助一定生活費),金寨縣越來越多貧困學生得以順利完成學業。
“30年來,我省希望工程事業始終走在全國前列,為促進我省貧困地區基礎教育事業發展、弘揚社會新風、服務青少年成長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團省委書記孔濤表示,今后,安徽希望工程事業將繼續把黨的關懷傳遞給青少年,把關注的目光更多投向困難家庭青少年,努力使每一個青少年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本報記者 殷驍)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