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學為先,助志為要,筑夢為魂。希望工程實施30周年,習近平總書記寄語希望工程,充分肯定其發揮的重要作用,要求共青團把希望工程這項事業辦得更好,努力為青少年提供新助力、播種新希望。
希望工程匯聚著點亮未來的中國愛心。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這是中國人一貫的教育信仰。自希望工程實施以來,2萬余所希望小學拔地而起,590多萬名寒門學子得到資助,他們當中很多人已經成為祖國建設各條戰線上的棟梁之材?!按笱劬Α迸⑻K明娟是希望工程最具代表性的受益者之一,如今她已成為社會公益事業的踐行者。當更多受資助的孩子通過自身努力改變命運,進而反哺社會,用愛心傳遞希望之光,無疑是一幅令人倍感溫暖的時代畫卷。
希望工程澎湃著脫貧攻堅的中國力量。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教育扶貧就是從人的素質這個根本入手解決貧困問題,具有根本性、基礎性作用。3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九大之后,希望工程聚焦教育扶貧,開展“希望工程助力脫貧攻堅10萬+行動”,籌集資金3.18億元,精準資助11萬余名“三區三州”等地區的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此舉不僅為個體提供上升通道,還有利于阻斷代際貧困,惠及子孫后代。
希望工程彰顯著國家治理的中國優勢。30年來,希望工程堅持黨的領導,關注社會需求,符合中國國情,發揮群團組織優勢,動員青年積極參與,集中社會力量辦大事,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公益事業模式,促進了“人人公益”“全民公益”,為許多非專業的個人與組織深入參與公益創造了機會和平臺。更重要的是,通過大規模的公益實踐創新了社會動員新機制,有力地展現了人民有序參與國家和社會治理的中國優勢,豐富了也啟發著新時代社會文明的新實踐。
三十而立,希望工程一方面發展成熟、成效巨大,一方面面臨新情況、新問題。城鄉教育差距依然存在,如何讓農村孩子從“能上學”到“上好學”?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多發,如何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健康成長?公益創新層出不窮,“老品牌”如何走出新路子?互聯網時代,如何運用網絡力量提升公益效能?這些都是希望工程需要積極應對的時代新課題。
憑借著在教育領域深耕的經驗,希望工程應抓住轉型的新機遇,進一步探索中國特色公益事業發展之路。要緊跟國家發展和時代前進的步伐,探索創新公益服務的新方法、新路徑,動員更多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深刻把握當下青少年的需求變化,在物質幫扶之外做好心理幫扶、精神幫扶,更加注重對他們進行思想引領和價值觀塑造。積極適應互聯網時代,運用新技術提升公眾參與的可及性和便捷性,最大限度提升公益效能,實現升級發展。堅持最嚴格的道德自律和職業自律,運行透明規范,持續提升公信力,當好公益事業的排頭兵。
30年滴水成河,30年聚沙成塔,希望工程已經成為一個符號、一種象征。新時代,新使命,希望工程路猶長,任更重,全社會還要繼續關注和支持希望工程,把這項事業越辦越好,為更多“大眼睛”帶來希望。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