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上午,由中國紅十字會委派的中國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醫院)病理診斷中心副主任醫師吳海波和主管技師李恒結束在巢湖半湯14天的隔離休整返回醫院,至此,該院馳援湖北抗疫工作任務圓滿結束,派出的4批162名隊員“零感染”,全部平安返回。
病理被稱為“臨床診斷的金標準”,病理醫生也被認為是“醫生的醫生”。2月28日午間,吳海波和李恒抵達武漢,“安徽病理人”的身影首次出現在武漢戰“疫”中。
在武漢的42天里,吳海波和李恒在我國著名病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大臨床醫學院院長卞修武的帶領下,與多家醫院的同行專家一起奮戰在武漢火神山醫院臨時組建的病理科“紅區”以及中部戰區總醫院,參與完成了目前已知的全球數量最多的新冠肺炎尸檢病理工作,為總結新冠肺炎病理特征作出了積極貢獻。
“能到戰‘疫’最前線去工作,為早日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力量,是病理人的職責所在。”吳海波說。
“臟、累、險、嚴、慎、隱”等是傳染病遺體解剖工作的特點,“我們進入火神山病理科工作必須穿著三級防護裝備進入,嚴格防控病毒的污染和傳播”。根據安排,吳海波主要負責新冠肺炎去世患者遺體的搬運、病理取材、病理診斷和相關數據分析,李恒負責新冠肺炎去世患者的病理取材、標本的前處理以及各種病理技術工作。
42天里,兩人輾轉工作在火神山醫院、中部戰區總醫院以及武漢的各大醫院。特別是在火神山醫院,穿上多層防護裝備,每天工作4小時至6小時。
“悶熱,沒有空調,汗水會浸濕衣服,然后全部粘在身上”“憋得慌,呼吸不暢,頭暈,不敢喝水,怕上廁所”……和隔離病房救治新冠患者的醫護人員一樣,吳海波和李恒也需要面對穿脫防護服、適應防護服的種種生理挑戰。
由于遺體捐獻的特殊性,隊員們經常凌晨兩三點接到通知去各定點醫院接收捐獻的患者遺體。患者夜里去世,就需要夜間及時去搬運。“醫院的地形不熟悉,第一次去摸索好久才找到地方。”吳海波說,由于人手少,任務重,時間緊迫,團隊成員基本都是24小時隨時待命。由于工作強度大、壓力大,有時雖然很累,但卻難以入睡,他和李恒常常是合衣而睡,“和打仗沒兩樣”。
由于標本量大、儀器設備少,技術人員只有人等機器,夜間加班處理標本是常態,經李恒處理的標本相當于一家縣級三甲醫院一年4個人至5個人的工作量。在武漢“紅區”奮戰的42天里,兩人共參與完成萬余份病理切片和相關病理分析工作。
除了尸檢工作,病理診斷和分析、科研工作齊頭并進。在武漢期間,吳海波和李恒還參與新冠肺炎病理學研究工作和火神山醫院的病理討論會,與臨床專家共同探討新冠肺炎的發病機制和防治。其中,吳海波申請了1項新冠相關課題,開展了2項新冠肺炎相關病理實驗。隔離休整期間,他還在緊張地撰寫和修改3篇SCI論文,“尸檢任務初步告一段落,但相關資料的整理分析、相關的科學研究還遠遠沒有結束,我們對新冠病毒的認識還需要不斷深入,絲毫不能懈怠。”
盡管不直接面對并救治患者,但吳海波和李恒都覺得再辛苦也是值得的,因為病理人雖然在不同的戰場,但肩負的是一樣的使命。
(本報記者 朱琳琳 本報通訊員 方萍)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