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青年衛生志愿者扶貧接力計劃獲評“全國最佳志愿服務項目”。該項目在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滿足基層百姓健康需求、減少“因病致貧”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
2260名志愿者接力“送醫下鄉”
8月25日下午,在安徽第29(30)期青年衛生志愿者送行儀式上,身穿白大褂、頭戴小紅帽的郭澤接過出征大旗,正式拉開了今年青年衛生志愿者扶貧接力計劃的大幕。
這場青春接力,已經接續21年。從1999年開始,團省委、省衛生健康委共同開展青年衛生志愿者扶貧接力計劃,共招募2260名青年骨干赴基層開展醫療、預防、教學等志愿服務,在449個基層衛生單位開展駐點服務,形成定期輪換、長期堅持的接力機制。
“一名優秀的醫務工作者要有基層醫院工作的經歷,走村串戶,訪貧問苦,以自己的醫者仁心,及時解除病痛,詮釋衛生戰線青年的行動力量。 ”郭澤說。她是安醫一附院皮膚科主治醫生,即將奔赴太湖縣江塘鄉衛生院開展駐點服務。
她告訴記者,爺爺曾經是村里的一名“赤腳醫生”,背著藥箱跨過田間地頭,進出于簡屋陋室,噓寒問暖。這樣的畫面,在她心中播下了志愿服務的種子,她終于通過“青年衛生志愿者扶貧接力計劃”實現了心愿。
是心愿,更是鍛煉。今年選拔招募199名思想政治素質高、技術水平過硬的青年醫務工作者,分兩期赴24個基層醫療單位開展志愿服務,每期服務時間為半年。
據統計,前28期青年衛生志愿者為基層患者實施手術3萬1千余例,舉辦各類培訓班和講座827期,義診、巡診近26.7萬人次,門診接待量超過61.5萬人次,惠及群眾506萬人次。
撲下身子傾力“健康扶貧”
一條條蜿蜒的山路,一趟趟顛簸的船行,一次次耐心地問診,一批又一批青年衛生志愿者,為偏遠貧困地區的患者帶去康復希望。
“在貧困地區,很多百姓有病也不去看,一直拖著,直到拖成大病。 ”第27期青年衛生志愿者、宿州市立醫院介入科醫生蘆亞楠介紹。他和隊員在支河鄉衛生院駐點志愿服務,醫療服務輻射人群約3萬人,大部分醫療服務人群是老人和留守兒童,其中不少是貧困人口和低保人群。
2019年9月4日,宿州市支河鄉衛生院來了一位身體非常虛弱的病人,臉色蒼白,不停顫抖。蘆亞楠詳細詢問病史,并結合患者心電圖、影像結果,快速診斷患者為主動脈夾層。患者病情非常危重,蘆亞楠馬上聯系宿州市立醫院血管外科專家,做好急診介入手術準備,同時聯系120轉運。一小時后患者就通過醫院綠色通道接受了介入手術治療,保住了性命。兩周后患者痊愈出院。
“我們離開時,患者握著我們的手久久不愿松開,特別是貧困群眾說我們是他們身邊的保護神。 ”蘆亞楠說。
團省委宣傳部的萬鵬告訴記者,青年衛生志愿者扶貧工作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因病返貧、因貧致病”的現象,更有力地推動了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
培養一支“撤不走”的醫療隊
“幫助當地基層醫務工作者,建立一支扎根當地的醫療服務隊伍,才是青年衛生志愿者項目的意義和價值所在。”第30期青年衛生志愿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血管科主治醫師儲莉說。
青年衛生志愿者們每到一處,不僅為當地百姓送醫送藥,還助力提高鄉村醫生水平,做好人才技能培訓等工作,把先進的健康理念、衛生知識留在當地,為當地培養一支“撤不走”的醫療隊。
省立醫院神經外科的董永飛醫生是第24期青年衛生志愿者服務隊隊長,他剛來到岳西縣石關鄉衛生院時,發現當地醫生積極性很高,但是由于接觸病例少,水平有限,對很多病拿不準。
“衛生院一些臨床醫生對于疾病認識不足,更不知道什么病該往哪一級醫院轉診。 ”董永飛介紹,經過教學幫助,鄉衛生院醫生的醫療水平明顯提高。
自2017年起,安醫一附院選派了由醫院團委書記黃堯為隊長的駐太湖縣江塘鄉龍山村扶貧工作隊,開展駐點對口衛生扶貧工作,同時通過與太湖縣醫院的合作,加快“雙向轉診”制度,為貧困地區群眾節省醫療資金。
“在安醫一附院的幫助下,太湖縣醫院新建了新生兒科,這是安慶市下轄縣級醫院的首個新生兒科,極大提升了新生兒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改變過去新生兒患者需要緊急轉院的局面。 ”黃堯說。
和安醫一附院一樣,安徽很多醫院在參與健康扶貧的同時,還建立長效的幫扶溝通機制。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