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淮北市紅十字救援隊志愿者們手拿垃圾夾,拎著垃圾袋,在相山區人民路對各自負責的路段、人行道、綠化帶路人丟棄的煙頭紙屑等各類垃圾撿拾、清理,以實際行動號召市民愛護環境,共創文明城市。 本網通訊員 周方玲 攝
志愿服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無論是在疫情防控、防汛救災等國家大事中,還是在保障高考、文明創建等民生實事中,奔跑不息、穿梭不停的“紅馬甲”成為一道道美麗的風景線。志愿者已經成為社會治理的重要力量、社會文明的“靚麗名片”。
在疫情防控中,千千萬萬志愿者真誠奉獻、不辭辛勞,用樸素大愛筑起了抗擊疫情的“萬里長城”。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志愿者在困難面前站出來、在關鍵時刻頂上去,在各個崗位上發光發熱,成為防控一線不可或缺的力量。從城市到鄉村,從線上到線下,一個個挺身而出的凡人英雄,一個個細微處涌動的愛心暖流,以點點微光匯集成戰勝新冠肺炎疫情的志愿精神光芒。他們用雙腳踏出溫暖的塹壕,用雙手傳遞生命的希望,他們承載著歷史的責任與現實的擔當,身體力行踐行了志愿服務精神。
在防汛救災中,志愿者聞“汛”而動、逆水而行,用血肉之軀筑起了堅不可摧的“紅色大堤”。入梅以來,我省多地持續暴雨引發洪澇災害,面對暴雨肆掠、洪水滔滔,黨員志愿者、青年志愿者、社區志愿者、婦女志愿者等主動請戰。在轉移被洪水圍困群眾的行動中,在封堵決口與洪魔爭分奪秒的鏖戰中,在堅守大堤、排查險情的陣地上,在保障受災群眾基本生活的安置點上……他們不懼險情,無私奉獻;他們傳遞溫暖,眾志成城;他們力所能及地幫助受災群眾排憂解難,以實際行動擦亮了人生文明底色。
“涓涓細流匯成大海,點點星光點亮銀河”。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志愿服務精神要持續綻放更絢麗的光彩,不能僅依靠志愿者的善念和義舉,而需要構建制度化的保障機制,讓“紅馬甲”能夠感受到被社會尊重和認可,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增強他們的歸屬感和榮譽感,營造尊重和熱愛志愿服務的社會風氣,為社會文明進步注入強勁的精神力量。
全國疫情防控最美志愿者:
像一顆顆“螺絲釘”貢獻自己的力量
“這份榮譽不僅僅是頒給我個人的,更是頒給我們藍天救援隊這個集體的,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我們每位隊員都盡己所能,像一顆顆‘螺絲釘’貢獻自己的力量。 ”天長市藍天救援隊隊員李苗苗說。
2020年1月28日,天長市藍天救援隊接到通知:武漢某機場物資積壓,急需有聯合救援經驗的志愿者。
“李苗苗非常愛國,平時熱心公益活動,一聽說要去馳援武漢,立馬跟我商量。我們都支持她的決定。”愛人郭永說。多次參加過聯合救援、平時在物流崗位工作的李苗苗,第一時間報名參加,很快就踏上了馳援武漢的征程。
1月31日晚,李苗苗和其他3名隊員抵達武漢。全球各地轉運而來的大批物資、川流不息的集裝箱半掛車、一道又一道急如星火的指令……容不得片刻休息,眼前的一切讓李苗苗迅速投入“戰斗”。
說話靠喊,走路小跑,每天早上六點多開始,一直要忙到夜里一兩點才能休息。 “沒有精力去擔心病毒,沒有時間去想念家人,每時每刻都在工作狀態。”李苗苗說。彼時的藍天救援物資樞紐中心像一臺高速運轉的機器,來自全國各地的志愿者輪番接力,成為保證這臺機器正常運轉的“螺絲釘”。
接運物資、逐項編碼、分發各地……來自海內外的口罩、防護衣、護目鏡、食品、藥品、器械等,志愿者們以最快的速度轉送給需要的地方和需要的人群。
“每一天都在勞累和感動當中度過,因為身邊的每一個人,他們戰斗的狀態和精神,都非常讓人動容,他們影響著我,也支撐著我。 ”李苗苗說。打地鋪、吃泡面、幾乎沒有時間睡覺,成了他們最初幾天的共同體驗。特殊時期大家講話很干凈利落,但是寥寥數語的關心和鼓勵,也往往令李苗苗落淚。
李苗苗因長時間喊話,超負荷工作,導致咽喉發炎,連續數日幾乎說不出話來。他們原定計劃10天在武漢,卻連續堅守了14天,保證了數萬噸救援物資順利轉運。
馳援武漢的14天,是李苗苗一輩子難忘的記憶。她和隊友們千里馳援武漢,傳遞愛心力量,用勇氣和汗水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交出優秀的答卷。
全國最美志愿者:
為生命接力續航的最美夫妻
“雖然我不知道您在哪里,但我身體里流淌著您的血。我要做一個知恩圖報的人,把您的大愛傳遞下去……”在趙波和張秀麗的家里,一直保留著這樣一封感謝信,記錄著一名外省血液病患兒的肺腑之言。
張秀麗是淮北市交通運輸局辦公室的檔案員,趙波是國網淮北供電公司的職工,夫妻二人都是捐獻造血干細胞的志愿者。
去年10月18日,在中科大一附院造血干細胞采集室內,從趙波體內成功提取造血干細胞144毫升,挽救一名外省血液病患兒的生命。 “我成為一名捐獻造血干細胞的志愿者,可以說也是受到我妻子的影響,她都能做到這一點,我也能為社會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 ”趙波說。
2013年12月24日,張秀麗成功捐獻造血干細胞,讓一位素昧平生的9歲白血病患兒重獲新生,成為淮北市造血干細胞捐獻第一人。早在10年前,張秀麗看到淮北市紅十字會造血干細胞捐獻倡議,立刻報名成為淮北市首批造血干細胞志愿捐獻者,并完成了造血干細胞的捐樣采集。時隔3年,張秀麗接到省紅十字會電話,她與一位罹患白血病小女孩配型成功,張秀麗立即做出捐獻的決定。
“作為一個母親,我深知一個孩子得了白血病對于整個家庭和孩子本人意味著什么,能為一個孩子燃起生命之火,為一個家庭帶去希望,我感到無比榮幸,即使受點罪也是值得的。 ”張秀麗說。他倆成為我省首對成功捐獻造血干細胞的夫妻,為兩位患者點燃生命之火。
一善之功不為難,難于不懈付年年。步入婚姻殿堂19年來,趙波和張秀麗,曾連夜從外地趕回淮北獻血救人,資助8名貧困學生繼續求學,發動身邊親友一起獻愛心、做善事。
趙波完成捐獻造血干細胞回到家后,女兒趙怡凡在QQ空間里發了如下一段話:“爸爸媽媽都是英雄,為你們感到驕傲!我打算18歲生日那天就去檢查,如果合格我也去捐獻,一家三口都去捐獻骨髓! ”他們一家還獲評全國“最美家庭”,張秀麗被評為全省“最美退役軍人”。
全國最佳志愿服務組織:
送教上門情暖“折翼天使”
“每年國慶節,我們都要開展上門送教志愿服務,和孩子們一起過節。 ”宿州市特殊教育中心“天之翼”志愿服務隊尹成飛說。 “天之翼”志愿服務隊由80余位老師組成20支小分隊,為當地352名因重度殘疾不能到校上學的少兒送教上門,讓他們享受到學校的教育,使他們感到沒有“被遺忘”。
“通過針對性練習,樂樂在各方面都有很大進步,特別是現在可以說出長句子,我們都特別開心。”志愿者許艷麗說。家住欄桿鎮段樓村11歲的樂樂,患有唐氏綜合征,在智力、語言、運動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在樂樂5歲時,許艷麗和其他3位志愿者輪流義務上門送教。五年如一日,志愿者定期到樂樂家中,送去實際的幫
助和別樣的關懷。
送教上門,不僅僅是一種教學方式,更重要的是送去了一份關愛,一份希望。 “孩子是家庭紐帶中的重要一環,但殘障兒童因缺陷或非正常,導致其家庭成員在經濟、心理等方面承受巨大壓力。 ”尹成飛說。送教上門激發殘疾兒童潛能,提高智障兒童的認知能力和適應社會的生活能力。
“一對一”幫扶,手把手教學。“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軍軍患有自閉癥,志愿者們采取“加餐”模式,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與康復訓練。經過日積月累的“小灶”訓練,軍軍不僅可以主動與人交流,還可以背誦簡單的詩詞。
“軍軍的進步離不開志愿者的辛勤付出,不僅教孩子知識,更給我們家庭帶來了希望,讓家長心里特別感激和欣慰。 ”軍軍的媽媽說。
2014年,宿州市特殊教育中心成立了“天之翼”志愿服務隊,嚴寒酷暑,上門送教從未間斷。 6年來,“天之翼”志愿服務隊深入25個鄉鎮、11個街道,實現“送教上門”全覆蓋,開展送教志愿服務活動1000余次,志愿服務活動服務時長超過3萬小時,受到家長的一致好評和社會的廣泛贊譽。
黃山市“愛我中華·輪椅黃山行”志愿服務項目(資料圖片)。
全國最佳志愿服務項目:
輪椅黃山行愛心不停步
“今年的輪椅黃山行報名工作剛剛結束,因為考慮到疫情防控的方方面面,今年的活動僅限于長三角地區的輪友們參加。”黃山市“愛我中華·輪椅黃山行”志愿服務項目負責人程劍說。 9月29日,剛剛從上海回到黃山的程劍,馬不停蹄地投入到一年一度的輪椅黃山行準備工作中。第十四屆“愛我中華·輪椅黃山行”公益活動將會如期舉行。
2006年10月,程劍發起“愛我中華·輪椅黃山行”志愿服務項目,至今已經舉行13屆,參與志愿者2500余人次,幫助來自內地和香港、澳門、臺灣的600多位輪友登上了黃山。他們親眼見到了蒼勁挺拔的迎客松,看到了巍峨秀麗的大峽谷,以樂觀自信的心態譜寫了一曲曲生命的贊歌。
“我是第一次來參加輪椅登山活動,黃山的景色這么美了,志愿者太有愛心了,我心里十分感恩,心情十分激動。 ”參加第十三屆“愛我中華·輪椅黃山行”公益活動的輪友戴軍豪說。在志愿者的幫助下,戴軍豪和家人一路歡聲笑語,游山看景。途中,所有志愿者皆汗流浹背,卻依然笑容滿面,更有不少游客自發參與到本次愛心接力賽中。
每年舉辦“愛我中華·輪椅黃山行”,迎客松黨支部、綜治、公安、園林、票房、索道等部門的工作人員都主動參與志愿服務,為輪友們熱情指引線路、扶推輪椅、提供免費開水和地圖,適時開辟綠色通道,增設臨時無障礙設施,安排志愿者在景點進行講解,共賞風光美景。
“感謝輪椅黃山行活動,感謝眾多的志愿者,讓好多和我一樣不能出家門的人走出來,感受黃山的雄偉,感受這個有愛的社會。 ”來自河北的輪友裴麗萍說。輪椅黃山行不僅讓輪友們實現夢想,還搭建了一個殘健共融的平臺,達到心與心的交流和共鳴。很多輪友在參加活動后,重拾生活勇氣,走上了自強之路,有的成了網絡高手,有的投身公益活動,有的辦起了網站、開了公司……
全國最美志愿服務社區:
特色志愿服務解決“后顧之憂”
“志愿者把飯菜送到我家里,還來陪著我,日子過得不孤單。 ”樅陽縣樅陽鎮新華社區居民張取家說。今年90歲高齡的張爺爺,對社區“老年食堂”贊不絕口,感謝“老年食堂”讓他這樣的孤寡老人胃暖心更暖。以前張取家老人自己來食堂吃飯,后來工作人員發現他有心臟病,為了方便老人就餐,三名志愿者每天輪流給老人送餐。每天送餐時,志愿者都會給張爺爺講些社區里的新鮮事。
9月28日上午11點左右,不少老年人陸續走進新華社區“老年食堂”,有的找餐桌就座,耐心等待著就餐;有的則在出餐口排起隊伍,希望早點嘗到這份熱氣騰騰的菜肴。正式開餐后,服務員們開始打飯、盛菜、送餐,老年人先后拿到自己的“三菜一湯”后,都喜上眉梢,高興不已。
2019年5月,新華社區收集社情民意,結合居民需求,探索志愿服務新模式,推出“老年食堂”特色志愿服務。根據老年人的實際情況,為行動不便的老人提供送餐上門等志愿服務,不僅解決老年人吃飯難的問題,更化解了他們的心理精神需求,大大提升了老年人的幸福指數。
有困難找志愿者,有時間做志愿者。“我們把社區志愿服務作為社區治理的有效載體,形成社區共治共建的合力,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新華社區黨支部書記張仕儀說。
新華社區把志愿服務與在職黨員進社區、結對共建、社會組織融合起來,常態化開展志愿服務活動。 10家聯系單位168名在職黨員,結合單位職能和個人特長,認領崗位并集中到新華社區進行報到。 “我覺得做這些志愿活動,能夠幫助到別人,自己也得到快樂,希望更多的志愿者參與進來。”樅陽縣供電局志愿者小組組長胡勇武說。
全國最佳志愿服務項目:
“怡養家園”關愛失獨家庭
“每逢佳節都是失獨家庭最難受的時候,他們的心理變得脆弱和敏感,往往選擇自我封閉。我們志愿者主動上門看望、陪伴,給予心理上的安慰和生活上的幫助。 ”寧國市義工聯合會“怡養家園”項目組負責人桂清泉說。
失去唯一子女的家庭被稱為失獨家庭,失獨老人經歷過子女不幸離世的悲痛經歷,精神遭受過重大創傷。“失獨老人需要社會特別關注、關愛,往往存在著養老、精神疾患、返貧等幾大問題。”志愿者匡靜說。
2014年1月,寧國市義工聯盟會組織青年志愿者開展“怡養家園”公益項目,對城區36戶失獨家庭、共56人開展保潔、安全隱患排查、水電維修、醫療服務、生活品代購、陪購、陪護就醫、協助辦理證件、醫療報銷等15項菜單式志愿服務。
“是社會的關愛讓我們重新開始生活,是義工的幫助解決了我們的難題。”河瀝街道長虹村村民劉順浦說。他失獨后離異又重組家庭,夫妻二人均常年患病,無勞動能力。為增加收入,劉順浦在家門口養殖蜜蜂,由于缺乏養殖技術,蜜蜂經常出現大面積死亡。寧國義工找來蜜蜂養殖技術人員,為劉順浦提供技術輔導,大大增加蜜蜂養殖成活率。
“有困難找志愿者,無論大事小事,他們都會放在心上。”西津街道雙溪村村民王遵明說。今年80多歲高齡的王遵明,房前常年積水,給出行帶來不便。寧國義工多次上門實地察看,設計施工方案,組織水電維修專業義工施工,重新改建排水管道,老人門前再也沒有積水了。
失獨不失愛,失親不失情。“怡養家園”項目團隊積極籌措資源,開展春游、聯歡、看戲、集體生日等聯誼活動,為失獨老人提供精神慰藉,拉近“心靈的距離”,讓他們真正感受到“人間自有真情在”的溫暖。6年來,“怡養家園”項目累計籌集愛心資金100余萬元,參與志愿者達5000余人次,平均每年開展活動70余次,每年志愿服務時長4000余小時。
關愛留守兒童、創辦老年食堂、知識宣傳講座、健康義診、清潔家園、文明義演……從2012年的第一支志愿隊伍開始,到現在已經組建了8支志愿服務隊,新華社區志愿者力所能及地做著每一件大事、小事、善事,幫助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志愿服務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記者 張岳)
責任編輯:史洪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