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加勝在留守兒童之家上課
“王老師,早上好!徐奶奶,早上好!”12月9日上午,留守兒童之家的屋外長巷里,遠遠地傳來了孩子們的問候聲。王加勝夫妻倆笑盈盈地看著朝氣蓬勃的孩子們,并迎接他們走進屬于自己的溫暖的“家”——馬鞍山市烏江鎮濮集留守兒童之家。
創辦留守兒童之家 為留守兒童撐起一片天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而農村的一些留守兒童或多或少都有親情的缺失。41年來堅守在農村初中教學第一線的王加勝,看到越來越多的留守兒童節假日期間逗留在街頭小巷,無所事事,他看在眼里,憂在心中。在“中國好人”葉連平老師精神事跡的感召下,2015年3月,他利用自家的四間空房自籌資金,創建了一個校外留守兒童之家,讓孩子們多了一個課外活動的場所,有了一個溫暖的“家”。
萬事開頭難。王加勝的善意之舉也避免不了周圍人的風言風語,有人冷嘲熱諷道:“現在大家都在辦輔導班,王老師一分錢不收,可能嗎?還不是為了出風頭!”面對此,王加勝淡淡地一笑而過。
“我是一名老師,也是一名黨員,幫助留守兒童是我的本分。我和我的家人希望通過搭建留守兒童之家,幫助一些孩子改變學習習慣,讓孩子在快樂中健康成長。”在創辦留守兒童之家的過程中,為了讓王加勝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妻子徐萬霞主動包攬了家中所有家務,還和兒媳一起帶著留守兒童去敬老院慰問老人,培養孩子擁有一顆善良的心。王加勝的兒子也常常鼓勵他、支持他,一有空就帶著零食來看望這些孩子。
“他想做的事情,我們全家都會支持他,更何況這是一件善事。”王加勝的妻子徐萬霞說。
留守兒童之家自辦學以來,辦學設施不斷完善,從當初的幾張桌子、幾條板凳發展到現在的擁有多媒體教室、圖書角、乒乓球室等,這些都離不開家人和社會的支持。
“軍功章里有我的一半,也有我家人的一半。”王加勝笑著說道。
“多年來,他們夫妻和睦、團結鄰里、樂于助人,是社區里有口皆碑的‘模范家庭’。”談及王加勝夫婦,鄰居戴羅軍禁不住豎起了大拇指。
王加勝的大愛事跡使他榮獲2017年“馬鞍山好人”稱號,其創辦的烏江鎮濮集留守兒童之家,同年也被評為市優秀示范活動站。2018年9月,他又榮獲市“師德標兵”,2020年11月20日,王加勝家庭更是榮獲了第二屆“全國文明家庭”的榮譽稱號。
用愛心和善舉溫暖心靈 讓陪伴更有質量
“我是3年前來到留守兒童之家的,在這里我交了很多朋友,人變大方了,也變開心了。”濮集初級中學的初二學生濮仕美說。5年多來,王加勝利用放學休息時間輔導孩子做作業或看課外書籍,星期六和星期天由志愿者分層輔導孩子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知識,暑假便由支教大學生集中為他們教學四周,寒假教學一周。
在他的留守兒童之家,王加勝及其他志愿者除教授孩子知識和輔導作業以外,還常常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以飽滿的精神世界潤澤留守兒童,豐富留守兒童的內心。
他們先后帶領孩子赴南京雨花臺烈士陵園、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合肥渡江戰役紀念館等紅色教育基地參觀悼念,緬懷革命先烈豐功偉績,學習英雄人物精神。他還組織學生到南京科技館、南京紫金山天文臺和縣周邊的農業、工業示范園區等地參觀學習,開啟孩子們愛科學、學科學、努力奮進的“閥門”。不僅如此,王加勝和家人還經常為孩子們集體過生日,特別是面對一些單親家庭的孩子,王加勝想盡各種辦法讓他們在生日的祝福中感受到一份濃濃的關愛。對待殘疾兒童,王加勝多次去家訪,送教上門,教會他們如何學習,如何正確對待人生。
“幾年前我查出患有卵巢癌,一直靠化療吃藥維持生命,家里全靠孩子爸爸在鎮上打零工和吃低保來生活。要不是有王老師幫助我們,真不知道孩子的學習該怎么辦好。”家長李伏霞眼中充滿淚水地說道。
愛需要傳遞和延續,受到王老師的精神感召,年輕教師們也受益匪淺。
“王老師的善舉不僅傳遞了正能量,還鼓舞著年輕老師積極主動參與到公益教育,做一個能幫助他人的好人。”濮集初級中學政教處主任鄒連超表示。
“還有一個月就要退休了,我準備去市里上老年大學,豐富自己,然后全身心投入到留守兒童教育中去,讓更多的留守兒童在這里得到親情交流和課外輔導。”王加勝如是說。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王加勝老師堅信真誠的奉獻能使未來的山花爛漫。不倦追求的他,始終把關愛留守兒童當做一生的事業去追求,讓更多的孩子享受學習的快樂,讓更多的孩子感受真情的關愛。(黃瑩 高瑩)
責任編輯:史洪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