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下午,馬鞍山花山區礦院社區花園新村小廣場鑼鼓喧天,十幾名銀發老人身穿紅馬甲、頭戴小紅帽,正在排練歌舞節目。這些“銀發紅馬甲”都有著同一個身份:“紅袖標”愛心助鄰社成員。
說起“紅袖標”愛心助鄰社,在花山區乃至馬鞍山市可謂家喻戶曉,成員都是年逾花甲的社區老人。他們自發組成志愿服務隊,既是社區扶貧幫困 “服務員”、呵護家園“巡邏員”、鄰里矛盾“調解員”,又是民情民意“信息員”、黨的政策“宣傳員”。 “有事找助鄰社”成為許多居民的口頭禪。
身為“紅袖標”愛心助鄰社黨支部書記的周圣清雖已是耄耋之年,但精神矍鑠,聲音洪亮。 1991年退休后,周圣清看到社區許多老年人生活孤苦,需要陪護,她便組織起“夕陽紅”晨練隊,從健身逐步拓展到唱歌、跳舞,“晨練隊”成了“文藝隊”,后來又成了“紅袖標”志愿服務隊,周老自己也成了有名的“公益達人”。2015年,“紅袖標”志愿服務隊升級,正式注冊為“紅袖標”愛心助鄰社并成立了黨支部,成為馬鞍山市首個老年志愿者黨組織。目前,助鄰社有正式黨員18名、固定成員62人。
位于礦院社區花園新村的“紅袖標”愛心助鄰社活動中心,常會接到來自馬鞍山市各地居民的需求電話。 “精神慰藉、緊急救助、代購物品、醫療保健、家政保潔……”在活動中心,記者看到一張精致的“愛心傳遞卡”,上面清晰地注明了助鄰社的十幾項服務以及服務理念、聯系電話和地址等基本信息。
今年65歲的閆尚梅在助鄰社里是較為年輕的一員,她告訴記者,隨著“紅袖標”志愿服務隊升級為愛心助鄰社,服務內容也升級了。
“助鄰社成員有老師、醫生,還有電工、木工、水工等,他們發揮各自特長,積極投入志愿服務。 ”閆尚梅說,助鄰社已經組建了扶貧幫困、登門維修、義務治安巡邏、政策宣講、文藝演出等服務小分隊,重點開展特色志愿服務,服務過程中散發“愛心傳遞卡”,其服務范圍擴展到馬鞍山全市。
“這張卡片被居民們稱為 ‘護身符’。 ”礦院社區黨委書記潘紅告訴記者,轄區內老舊小區多,居民以退休老年人為主,“紅袖標”愛心助鄰社對社區工作尤其是社區治理、社會幫扶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助鄰社成立黨支部后的幾年里,黨員們在志愿服務中發揮了先鋒模范作用,引領了社區文明風尚。
在助鄰社活動中心,一面寫著“數年獻大愛,溫暖老人心”的錦旗格外醒目,錦旗的贈送者名叫趙興鳳,今年85歲。原來,助鄰社多年來堅持著一項名為“免費愛心餐”的服務,每天為10位高齡獨居老人免費送上愛心午餐。趙興鳳老人空巢獨居多年,且腿腳不便,成為這項活動的長期服務對象。久而久之,老人和助鄰社成員形成了默契,每到中午飯點,老人就會提前把房門打開。 “感謝社區、感謝助鄰社這么貼心。 ”老人感激地說。
去年初,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助鄰社志愿者們紛紛自發捐款,并由街道黨組織轉送到疫情防控指揮部。 35名老年志愿者共捐款5300元。(賈克帥 朱茜)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