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黨員朱彩云家的堂屋,如今變成了馬鞍山市當涂縣大青山李白文化旅游區桃花村黨委萬山網格黨小組的“網格服務站”。
4月4日,正值清明節,記者在現場看到,掛在中堂位置的是一面鮮艷的黨旗,一側墻面掛著詳盡的黨小組工作示意圖。一張方桌,四條凳子,放下農活趕來開會的黨員們圍桌而坐,還沒等82歲的朱彩云遞完熱茶,黨小組會就開始了。
“現在正值桃花節,游客多,車輛多,每位黨員要多擔待點,督促各家搞好環境衛生,尤其要注意森林防火,多為游客提供幫助,發揮先鋒模范作用。下面請大家談談意見。”支部書記羅建鳳的開場白簡潔明了。
圍繞這個話題,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議論開來。
“要我說,說一千道一萬,還靠黨員帶頭干,這兩天我一大早就起來燒開水,引導游客到家里歇一歇、喝口水,一天要燒十幾壺,讓游客感受到溫暖。”朱彩云的一席話引來一陣掌聲。黨員孔令友感慨地說:“她給大家打了樣,大家心動之后一定有行動。”這不,黨小組會一結束,大家就拿出掃帚、鐵鍬等工具,穿上黨員志愿者紅馬甲,出門打掃衛生去了。
朱彩云所在的萬山村是“全國旅游示范村”。網格黨小組有18名黨員,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大家為沒有場地犯了難。這時,已有44年黨齡的朱彩云站了出來,主動騰出堂屋,無償提供給黨小組作為網格服務站。她說,房子雖然不大,但子女都不在身邊,騰出堂屋來綽綽有余,關鍵是“網格服務站”是為村民們辦事的,又是黨員們的活動場所,作為一名老黨員,理應出點力。
“什么是‘跟黨走’?就是時時處處要走在最前面。”朱彩云說,這是父親在世時常說的一句話。朱彩云的父親朱如果出生于1921年,與黨同齡。朱彩云的爺爺是從北方逃荒而來的難民,在舊社會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新中國成立后,全家人才吃上飽飯、穿上暖衣。朱如果不忘黨的恩情,聽黨話,跟黨走,新中國成立后不久就加入黨組織,后來成長為村黨支部副書記。在朱彩云的印象里,父親在勞動時總是搶最重的活干,憑著兩個鐵肩膀,帶領鄉親們向貧窮宣戰,贏得了鄉親們的信賴和尊重。
“母親也是名好黨員,用實際行動傳承紅色基因。”對于朱彩云的做法,同是黨員的兒子朱清自然鼎力支持。
在那激情燃燒的年代,朱彩云信奉的是“黨叫干啥就干啥”,村里要辦小學,找不到有文化的人,她就當民辦教師;村里缺醫少藥,她就改行從頭學起,當上赤腳醫生;村里婦女工作一時落伍,她又拋棄一技之長,當上婦女主任……在母親的影響下,朱清也不甘落后,于2002年入黨,如今已成為一家企業的業務骨干,連年被評為先進工作者。
令朱清驕傲的是,女兒朱余焓去年成為一名預備黨員,今年7月預備期滿。即將從巢湖學院畢業的朱余焓把奶奶當作心中的偶像,學業上不斷追求進步,還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聽到奶奶將堂屋無償讓作村里的“網格服務站”,朱余焓通過手機為奶奶送上一串贊。知道孫女也將像自己一樣成為一名正式黨員,朱彩云的心里也樂開了花。
讓朱彩云感到無比欣慰的還有,堂屋變身服務站后,黨組織的活動正常了。原來,網格黨小組建立了定期學習、黨員聯戶、民主商議、服務承諾、巡查監督、黨員評議、黨員定崗、自愿服務等八項制度。明確每月6日為學習日,16日為志愿活動日。網格長、網格員每天巡查一次;每名黨員聯系5-10戶,每周走訪一次。設立“扶貧幫困”、“政策宣傳”、“糾紛調解”、“民主監督”、“計生服務”、“環境衛生”、“維護穩定”、“文明創建”等崗位,引導無職黨員自愿認領崗位,并上墻公示黨員志愿者照片、崗位、聯系方式,亮出黨員形象,“困難家庭訪一訪”、“周邊環境管一管”、“村民有事幫一幫”、“家訓家風立一立”、“左右隔壁談一談”、“惠民政策說一說”、“鄰里矛盾勸一勸”、“重大問題報一報”、“鄉風文明樹一樹”、“農民致富帶一帶”。
“村里的黨員們都動起來了,78的周玉蘭、75歲的羅錦龍、73歲的劉文華、59的施鳳蘭……帶頭搞衛生,協助抓防火,暖心待游客,積極做勸導。”朱彩云興奮地說,村里黨員的先鋒作用日益明顯,農家樂黨員經營戶都掛牌亮牌經營,年輕的后生們也向黨組織靠攏,周玉蘭的兩個孫子、孔令友的兒子都在各自崗位上入了黨。(吳黎明 業德靜 劉青元)
責任編輯:史洪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