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央文明辦和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共同組織的“中國好醫生、中國好護士”2021年9月月度人物評選結果揭曉,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安徽省針灸醫院)“百醫駐村”醫生、急診科主治醫師徐曉嬋光榮上榜。
10月14日,全國道德模范與身邊好人“中國好醫生、中國好護士”現場交流活動在陜西省延安市舉行,徐曉嬋受邀參加并接受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成員李斌頒獎。
“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之“中國好醫生、中國好護士”網絡推薦評議活動,由中央文明辦、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聯合主辦,中國文明網、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宣傳司承辦,旨在發掘宣傳衛生計生系統優秀醫護工作者的先進典型事跡。今年已先后在江西瑞金、山東臨沂等地舉辦“中國好醫生、中國好護士”現場交流活動。此次活動旨在讓廣大醫務工作者感悟延安精神,發揚紅色傳統,堅守奉獻人民健康事業。
個人事跡:
徐曉嬋,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為實現全面脫貧,解決偏遠地區基本醫療保障,2019年7月,徐曉嬋與同為醫生的愛人張建明一起,報名參加安徽省衛健委開展“百醫駐村”行動,前往缺少村醫的貧困村進行健康扶貧,為期兩年。為全身心投入工作,兩人將7歲女兒轉到當地小學繼續讀書,“帶著娃娃去駐村”在當地傳為佳話。
兩人駐村所在地為皖南山區,是安徽省最后一批通公路、通電、通電話的貧困鄉。全鄉平均海拔820米,條件艱苦,山高坡陡,田地稀少,交通不便,大量勞動力外出務工,留守人口以老幼病殘群體為主,貧困戶多為大病、殘疾人及孤寡老人。
為了摸清楚村民的健康狀況,徐曉嬋逐一上門建立村民健康檔案。一邊宣傳健康知識,一邊承擔起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和慢性病管理,積極利用中醫藥優勢開展針灸診療等工作。走訪過程中,徐曉嬋發現有些村民組距離衛生室特別遠,在接診幾次靠步行走上十余公里山路前來看病的老人后,徐曉嬋夫婦決定探索偏遠山區巡診模式,將常用藥品及醫療物品隨車攜帶,車頂有移動衛生室標志,這在當地成為獨特的存在。
兩年的時間,任駐村醫生兼任當地鄉衛生院副院長的徐曉嬋,為了留下“帶不走的村醫”,她以衛生院為主,制定傳幫帶工作計劃,定期組織開展講座、培訓和示范操作,協助衛生院會診疑難患者,聯系遠程會診,增加衛生院中醫技術等醫療服務項目,以“師帶徒”方式為清溪村培養新村醫。
從繁華城市到偏遠山村,從舒適的工作環境到跋山涉水走訪問診,醫衛伉儷用初心和使命,詮釋著醫者仁心。2019年,央視新聞頻道《壯麗70年 奮斗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 安徽篇》對其給予報道;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國日報等多家主流媒體予以報道。
2020年,徐曉嬋被評為國家衛生健康委“改善醫療服務先進個人”;2021年,被評為“安徽省最美醫生”,安徽省的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安徽省五一勞動獎章。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