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37個
“國際志愿者日”
讓我們來聊聊
志愿者那些事
一
時光穿梭回兩千多年前,一位叫樊遲的學生問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愛人”。
比孔子小了100多歲的孟子,曾教誨一位君主仁治之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病人之病,憂人之憂”,這是比孟子小了1000多歲的白居易說的話,其共情關懷與孟子如出一轍。
志愿者、義工,這些名稱都是舶來品。而志愿精神不是舶來品,一直流淌在中華民族的血脈里,直抵這個古老民族的精神內核。在歷史的長河里,它有時叫“仁“,有時叫”義”,有時叫”學雷鋒,做好事“。樂善好施、扶危濟困、安老救孤、賑災施醫,志愿精神從未遠離。
資料圖。來源:視覺安徽
人,從來都不是孤獨的存在。志愿精神的起點,是每個人心頭的一點暖。向困境之人伸出援手,心頭的一點暖就變成握在手心的一點暖。
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志愿精神,始于心動,成于行動。
二
我為什么要當志愿者?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答案。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當志愿者,如果僅是單方面的奉獻與付出,難以長久。成為志愿者,其實有著豐盈的回報,這回報,不能用金錢衡量。
回報一:有歸屬感
人必須生活在群體之中,心里才安生。合肥市包河區云海社區一位全職媽媽,以前總覺得切斷了與社會的聯系,心里有點恓惶。直到參加了社區里的志愿服務隊,大部分成員都是寶媽,大家組織起來,為孩子的成長開展了很多志愿服務項目,護了別人的孩子,也護了自己的孩子。全職媽媽的心里變得充實,就像是找到“組織”了。
回報二:有快樂感
滁州龍池社區一群“吃貨”組了個烘焙社團,炸麻花、包餃子、做壽司、做披薩、烤蛋糕,原本不相識的人在一起愉快了口腹,增進了感情交流,凝聚力與日俱增。社團經常帶著自己制作的美食上門慰問孤寡、殘障、失獨老人,累計服務了3850人次,其樂融融。
回報三:有成就感
樹活一張皮,人活一張臉,所謂面子,就是自我評價與社會評價的綜合,做好事能增加社會對自己的正向評價。房山藍天救援隊的陳隊長不僅自己熱愛志愿者的身份,還成功引導了40多個曾經誤入歧途的人學習救援技能,參與志愿服務,讓他們在這里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資料圖。來源:視覺安徽
回報四:自我成長
長豐縣的紅莓姐姐鄉村女性成長計劃,開設通識+才藝+技能三大課程,通過喚醒式和自我提升式的成長教育體系,為鄉村女性打開障礙。一批“紅莓姐姐”受益于這項志愿服務,提升技能,開闊眼界,乘風破浪。在學習中成長起來的鄉村女性,自己也加入了志愿者行列,向更多的人傳授技能。
三
一個鮮明的感受,就是志愿服務這些年來越來越向專業化、精細化方向發展,成為基層社會治理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加入靠激情,成事靠專業。各種專業化的志愿服務不斷冒出來,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
資料圖。來源:視覺安徽
關愛老齡人口,可不止于送飯、陪伴,需要志愿者具備專業的護理知識。
呵護青少年成長,要懂心理常識,能夠幫助一些問題孩子打開心結。
剛剛獲得安徽省巾幗志愿服務項目大賽一等獎的寧國義工“益愛天使”兒童性教育項目,就是由專業教師及志愿者開展教育與活動,其專業水準獲得社會認可。
持續提高服務的精準化、專業化水平,志愿服務才能不斷適應經濟分工越來越復雜、社會治理越來越精細的趨勢。
再一個鮮明的感受,就是組織化太重要了。抱團,才能取暖,志愿服務組織的壯大,才能讓志愿服務行穩致遠。志愿服務組織,對于困難人群是一種新的救助模式,對于普通群眾是一種新的服務模式。志愿服務組織,可以為社區居民提供交往機會,重拾熟人社會的鄰里溫情,形成三社聯動(社區、社工、社會組織)、雙工互動(社工、義工)的社會治理模式。
資料圖。來源:視覺安徽
截至2022年3月份,全國有約2.22億注冊志愿者、約123萬個志愿服務隊伍、約902萬個志愿項目。他們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發揮著價值引領、道德塑造、矛盾化解、民生服務等多種功能。
第三個鮮明的感受,就是志愿服務正朝著項目化運作前進。比如獲得第六屆中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金獎的“鳥線和諧·筑夢家園”護線愛鳥志愿服務項目,由國網池州供電公司發起并實施,建立了“愛護、救護、巡護、守護”和“基地化、專業化、品牌化”工作體系。
合肥高鐵南站的“防疫在南站”項目,由“社團+社工+志愿者”三位一體聯動,針對站區疫情防控需要,分模塊實行站區疫情防控項目化運轉,志愿服務時長達57.4萬小時,為戰“疫”提供堅強保障。
蕪湖市有個志愿服務組織名叫“微芒”,寓意是每個志愿者都是流螢微芒,但聚集在一起,就成為億萬星河,光輝燦爛。
為什么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因為手上的玫瑰送出去了,心里的玫瑰在綻放。幫助他人的同時,成就了更好的自己。
今天,讓我們向志愿者致敬。
出品:安徽日報聊聊正事融媒體工作室
文案:李攬月
責任編輯:史洪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