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5日,“老蘇趕集”專場演出在鳳陽縣鼓樓廣場舉行。通訊員 陳友田 攝
3月15日下午,鳳陽縣府城鎮樓東社區鼓樓廣場人頭攢動、曲聲陣陣,“老蘇趕集唱大戲 學習宣傳黨的二十大”專場文藝演出在這里舉行,悠揚的小曲伴著群眾的掌聲、歡笑聲,久久回蕩在廣場上空。
“今天是我們團隊第五次舉辦學習宣傳黨的二十大精神專場文藝演出,每次演出,都有很多人看,效果很好。”鳳陽縣“老蘇趕集”文化志愿服務隊隊長蘇漢領說。
趕集下鄉送上“文化大餐”
今年78歲的蘇漢領是鳳陽縣百貨大樓退休職工。2012年春天,他在社區廣場散步,看到一群人圍著一個老藝人,聽老藝人唱戲。小戲唱到精彩處,群眾拍手叫好,喝彩聲不斷。老蘇年輕時曾在農村搞過文藝宣傳,此情此景,一下子勾起了當年的美好回憶。
一連幾天,老蘇都在想,許多群眾都喜歡民間戲曲,但是會唱的人越來越少,如果把會唱戲的民間藝人組織起來,編排、傳承民間小戲,為群眾義務演出,一舉兩得,該有多好啊!
想到就做!他從城里到農村,一個一個找,把身懷絕技的民間藝人、民歌傳承人、戲劇愛好者以及退休文化干部等80余人請來,成立了“老蘇趕集”文化志愿服務隊。演戲需要設備,老蘇就背著老伴從退休存折中取出5萬多元錢,置辦了音響設備、樂器、服裝等。排練需要場地,他就跟老伴軟磨硬泡,把自家客廳騰出來排練。
從此,每逢周二、周四下午,老蘇家里就傳出了悠揚的戲曲聲。
老蘇結合本地鳳陽花鼓、花鼓燈、花鼓戲等“鳳陽三花”地方特色藝術,組織創編了與民生相關、群眾喜聞樂見的各種文藝節目近20個,如泗州戲《鳳陽頌》《婆婆也是媽》、女聲獨唱《雙腳踏上幸福路》、表演唱《春風吹進花鼓鄉》以及紅歌傳唱等。
經過幾個月的排練,2012年7月,“老蘇趕集”文化志愿服務隊首場公益演出在樓東社區廣場舉辦,舞臺前圍滿了群眾,精彩的節目贏得觀眾陣陣熱烈掌聲。
此后,志愿服務隊堅持每兩個月至少進行1次公益演出,足跡遍及社區、鄉村、敬老院等,到目前已演出120多場次,受益群眾5萬余人次。貼近生活、貼近基層的公益演出,弘揚了本地傳統文化,唱響了新時代美好生活,極大地豐富了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2013年元旦前,老蘇籌備演出時,發現自己的存折不見了。原來,老伴發現他取退休金搞演出的秘密,偷偷藏起了存折。馬上就要演出了,沒有錢怎么辦?在演出前一天,他從兩個朋友那兒借了3000多元錢,才順利完成演出。
回到家,蘇漢領找老伴要存折。老伴埋怨說:“用家里的客廳排練,給大家燒水、泡茶,這些事就算了,你還把養老的錢搭進去,說什么也不行!”無奈之下,老蘇只好請來了“救兵”,讓女兒蘇朝花來當說客。
“爸爸做的是公益事情,群眾快樂,大家快樂,爸爸也快樂,人到老年,開心最好,花點錢算什么……”女兒的一番話,終于說動了母親,存折又回到了老蘇的手中,義務演出又能繼續進行了。
“老蘇的精神讓我們很受感動,有了這種精神,我們排練、演出都很有勁,大家覺得現在的生活很有意義!”“老蘇趕集”文化志愿服務隊隊員馬文軍說。
文藝宣講傳播黨的理論
去年,為了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老蘇編排了“喜迎黨的二十大”說唱節目,到處傳唱。黨的二十大勝利閉幕后,老蘇帶領團隊又創作了泗州戲《歌唱黨的二十大》《婆婆也是媽》等節目,到鄉鎮、社區開展“學習宣傳黨的二十大”專場演出,把黨的二十大精神傳到十里八鄉。
2021年,“老蘇趕集”文化志愿服務隊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為主題,在全縣各地進行公益演出,營造了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的喜慶氛圍。
每次演出結束,隊員們收拾東西離開時,村民們總是戀戀不舍。
有的人聽說團隊是義務演出,不但沒有收入,還要搭錢進去,就圍著老蘇要給他捐款,但都被老蘇拒絕了。“歌唱祖國、歌唱黨,是我們每一個文化人的責任,既然是義務演出,我們就不能收費。”蘇漢領說。為了表示感謝,村民們自發送錦旗給志愿服務隊,錦旗寫上“活躍社區文化、傳承中華美德”等字樣。
2017年,黨的十九大在北京隆重召開,蘇漢領帶著隊員們夜以繼日地擬劇目、編劇本、配音樂、選演員。兩個月時間,終于創編了一臺15個節目的大戲,主題為“老蘇趕集唱大戲 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他們就馬不停蹄地到臨淮關鎮、殷澗鎮、大廟鎮東陵村等地演出,唱響了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主旋律。
多年來,志愿服務隊累計開展黨的方針政策專場宣傳活動50余場次,受眾10000余人次。“最集中的一次專場演出,連續八天時間,奔波八個鄉鎮、八個美麗鄉村,來回行程超過600公里,沒有一個隊員覺得累。”蘇漢領說。
“好人故事”激發崇德向善
2015年6月,蘇漢領入選助人為樂“滁州好人”。他在滁州市參加身邊好人現場交流活動時,見到了許多道德模范和“身邊好人”,聽到了他們的感人事跡。回來后,他就把鳳陽本地的道德模范和“身邊好人”事跡編排成一個個小戲劇,仍然采用“老蘇趕集”的方式,在城鄉巡回演出,讓好人故事走進百姓心里。
“用群眾喜愛的地方戲曲來宣傳好人,能喚起更多人參與到發現好人、學習好人、爭做好人的行列中,學好人做好事,好人越學越多,好事越做越多,人人向上,人人向善,我們的社會就會越來越美好。”蘇漢領說。
在“老蘇趕集”好人曲目中,有泗州戲《不離不棄趙南南》,講述“中國好人”趙南南與遭遇車禍、高位截癱的未婚夫不離不棄的感人故事;有河南豫劇《助人為樂潘苗苗》,講述全國勞動模范、“安徽好人”潘苗苗資助留守兒童和貧困家庭大學生,為邊遠地區修建道路、橋梁的事跡;有泗州戲《群眾利益守護神曹長青》,通過“滁州好人”、律師曹長青巧妙調解一個家庭糾紛,反映他熱心守護婦女兒童利益的好品質;還有河南墜子《敬老孝母王善坤》,通過70多歲的大溪河鎮村民王善坤精心服侍身患重病的百歲老母的故事,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孝道。
在常年的演出中,“老蘇趕集”志愿服務隊還利用演出間隙,開展農村、基層業余文藝骨干輔導,將“送文化”變成了“種文化”,造就了一支支扎根城鄉基層的宣傳文化和文藝演出團隊。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