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記者 陸迪)清晨五點半,天色微亮,中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醫院(總院)前,68歲的蔣同扣已推著她的“愛心早餐車”準時出現。車身上紅底黃字的廣告牌格外醒目:“80歲以上老人、10歲以下兒童、持有獻血證等人免費。”
此前,這個不起眼的豆腐腦攤在梨花巷“扎根”了近9年時間,為了方便來看病的病人,最近才搬到了省立醫院附近。多年來,蔣同扣送出的免費早餐不計其數,成了街坊鄰里心中溫暖的風景線。
從半份湯到“無差別”溫暖
“豆腐腦拿好,慢點吃別燙著!”面對遞錢的老人,蔣同扣總是笑著把錢推回去。這樣的場景,每天都在她的攤位前上演。而這份堅持,要從20多年前的一碗湯說起。
20多年前蔣同扣在學校門口賣一元一份的小吃,發現總有幾個學生只買半份。細問才知,孩子們不是想吃小吃,而是偏愛搭配的湯。當時兒子提醒她:“媽媽,要是他們只想要湯,就免費給吧。”從那以后,只要有學生來要湯,她從不收錢,有時還會主動多盛一勺。
命運曾對蔣同扣格外苛刻,1984年丈夫因病去世,留下年幼的兒子和沉重的家庭負擔。她做過保潔、賣過冰棒、擺過臭豆腐攤,靠著微薄收入供養孩子長大。那些年,街道社區的幫扶、街坊鄰居的接濟、學校家長的關照,讓她在艱難中感受到了溫暖。“別人幫過我,我總得回報回去。”蔣同扣支起了豆腐腦攤,特意在攤位上掛起“免費”招牌,把當年收到的善意變成了行動。
如今,她的免費范圍早已超出招牌上的文字,遇到殘疾人士、衣著陳舊的行人,她會主動遞上熱乎的豆腐腦。每天收攤前,還會打包一些送到附近獻血站,送碗豆腐腦表心意。
媽媽和兒子的愛心接力
“我這愛心攤能撐下來,多虧我那兒子。”蔣同扣的兒子和她有著一樣的“公益心”。如今兒子已是一名律師,不僅自己常年為困難群眾提供免費法律咨詢和代理,還常常鼓勵母親堅持愛心事業。
凌晨三點,蔣同扣的鬧鐘準時響起,淘洗豆子、揀豆殼、磨漿、熬制豆腐腦,一系列工序要在兩個多小時里完成。豆腐腦是小本生意,遇上免費送得多的日子,有時甚至虧本,但兒子從不說反對,只叮囑她“注意身體”。
除了擺攤,蔣同扣的公益腳步從未停下:在火車站做引導員、去敬老院給老人剪頭發、2018年簽署遺體捐獻協議……今年8月14日,她還通過愛心組織捐出1500元,資助貧困孩子上大學。“錢不多,是我的一點心意。”
“只要我還走得動,這豆腐腦就一直做,免費的早餐也一直送。”她說,自己沒讀過多少書,但知道“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
蔣同扣的豆腐腦做了一年又一年,這一碗碗熱氣騰騰的豆腐腦里,裝著一位普通老人最樸素的善意,也續寫著一場跨越20多年的愛心接力。
責任編輯:陳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