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前夜,韓雪在自己的朋友圈轉發了一首歌曲,寫下了上面的話。
韓雪是安徽師范大學第十九屆研究生支教團松潘分隊隊長。這首《松潘中學憶》是研究生支教團松潘分隊6名隊員集體創作的歌曲。
5月10日,是四川省阿壩州松潘縣的第七個“安徽日”。松潘縣誠邀安徽親人團——安徽省副省長楊光榮、安徽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梁衛國等,回到了布局合理、山清水秀、相得益彰的新松潘,回到了環境優美、功能齊全、學習氛圍濃厚的松潘中學,敘情緣,話發展。
支教隊員與家鄉來的“親人團”留影。(安師大研究生支教隊供圖)
“5·12”汶川大地震發生后,安徽師范大學積極響應團中央和教育部的號召,申報成為安徽省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之后的第二所“中國青年志愿者扶貧接力計劃研究生支教團”項目單位。2012年7月,首屆選派的3名研究生支教團成員揮別母校,踏上西行的列車,在海拔2849.5米的松潘縣開始了他們的支教生活。松潘中學是阿壩州海拔最高的學校,被稱為第一“高校”。
一年后,首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出色地完成了支教任務,第二屆研究生支教團的4名成員在經歷了近一年的招募選拔、掛職鍛煉、教學實訓等工作后,帶著青春與夢想來到阿壩。
(震后的松潘中學。微松潘供圖)
(安徽省援建的松潘中學。攝影/賓語)
至2017年,安徽師范大學已累計招募了63名研究生支教團志愿者奔赴四川、甘肅等西部貧困地區服務中小學教育和基礎團建工作,其中來松潘支教的31人。韓雪他們這6名同學是第六屆(后來全國統一排序為第十九屆)。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身份:第十九屆研究生支教團四川松潘分隊成員。這意味著,他們仍在海拔3000米的高原上堅守著,付出著,奉獻著。
支教隊員合影。(安師大研究生支教隊供圖)
教學上,團隊承擔了初、高中語、數、外、歷史、體育、美術等6門課程的教學任務。近一年的辛苦付出,各班級成績均分都有顯著提升。同時團隊憑借藝、體、美教師齊全的優勢,針對服務地特點,積極推進藝體高考生工作。每位支教團成員都在自己的崗位上努力綻放更耀眼的光彩。
支教隊隊長韓雪:終于找到一個不放棄興趣愛好的機會
韓雪是安徽宣城人,本科期間在班級擔任班長,任安徽師范大學校女子排球隊隊長。2017年參加安徽省大學生排球賽,曾獲得女子甲組季軍,并被評為安徽省大學生優秀運動員。支教期間任歷史老師。支教宣言:實現夢想的路上我與你同行。
韓雪與她的學生。(安師大研究生支教隊供圖)
韓雪在這里被安排負責高二兩個文科班的歷史課,并在教務處幫助老師們處理日常行政工作。完成一天的教學工作后,韓雪帶著排球走向了田徑場。課堂上那個向學生娓娓敘述歷史故事的支教老師課下也不乏活力,義務對高三體育考試排球專項的學生進行日常訓練。
每天下午課后是屬于她和學生的排球訓練時間。墊球、傳球、發球、扣球,每一項基本動作韓雪都親自指導教學。在她的指導下,學生通過訓練,打排球的技能和水平提高很快。從最開始的零基礎到現在已經可以參加比賽,學生在2018年四川省的體育高考中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韓雪說,“學生們從一開始什么都不懂,慢慢接觸排球到現在已經具備了基本的技能,能夠在場上表現自己,我很欣慰看到他們的進步。雖然我主教歷史,但歷史教學和排球訓練其實并不沖突。白天上課,課后時間訓練,已經形成了一個良好的作息習慣。在工作之余讓我找到了一個可以不放棄興趣愛好的機會。”
吳文涵:老師,這一生最美的稱呼
吳文涵是安徽池州人,本科期間曾先后擔任校學生會辦公室委員、校學生會辦公室副主任等,連續四年獲得校級“三好學生”等稱號。支教期間任數學老師。支教宣言:給時光以生命,而不是給生命以時光,有夢想的人才不平凡。
吳文涵。(攝影/賓語)
“吳老師,我們來接您上課啦”
抬頭看,數學課代表求她蹉揚著笑臉看著伏在桌前的吳老師。來到松潘,每一天早晨,她都能聽到這樣親切而溫暖的聲音。
初三八班和高二五班的孩子們,是她支教生活的四分之三。上下課鈴聲與她奔波的腳步聲融合得那么和諧,這樣的節奏讓支教生活真實而美妙。
“老師,桌上放的是給你留的橙子。”
“老師,晚自習下課天黑了回家要小心。”
“老師,你給我們講講你大學的故事吧”……老師,這應該是她這一生最美的稱呼,高原上的孩子們,與天為友,與地為家,生性淳樸,他們的眼睛就像高原的藍天一樣明亮。
那天,吳文涵收到了一張皺巴巴的小紙條,上面歪歪扭扭的寫著“數學老師最棒,加油!”隨后還不忘帥氣的畫上一個愛心,這樣溫馨的贊美和鼓勵是她一生做志愿服務的動力。
郭亞如:藏區的孩子更需要了解大山外的世界
郭亞如是安徽省臨泉縣人,大學期間先后擔任四年班長,校大學生記者團新媒體部副部長等職務。本科期間組隊參與中青報舉辦的“why run”跑團活動,獲最佳人氣跑團稱號。支教期間任英語老師。支教宣言: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初心易得,始終難守。
(安師大研究生支教隊供圖)
翻開課本之前,讓我們專注于這段英文短視頻,它講述了世界上三位最偉大的音樂家的生平和杰作。學生們一個個抬起認真的紅臉蛋,豎起機靈的耳朵,欣賞起貝多芬的《第五“命運”交響曲》。
來到松潘中學,郭亞如實現了那個成為教育工作者的夢想。以課本知識為基礎,以英美文化為拓展,她盡可能地豐富英語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讓更多的孩子走出去,去看看山外的七彩世界。
郭亞如在和當地的學生接觸一段時間后,就發現了學生們學習英語面臨的困境。除了上好每一節課,課余時間她也會主動輔導成績待提高的學生,了解并盡可能地幫助學生們的學習和生活。郭亞如說,“一年的時間不長,我想和孩子們有更多的交流,留下更多美好的記憶。努力多做些實事,不負初心。”
張梅:希望學生能做個文明有素質的人
張梅是安徽廣德人,在校期間曾擔任學生處助理,院學生會干部,班級副班長等職務。先后榮獲文學院第六屆辯論賽最佳辯手,安徽師范大學暑期社會實踐先進個人,申報省級創新項目一項,并榮獲安徽師范優秀畢業生等。支教期間任語文老師。支教宣言:一年的時間也許改變不了什么,但如果不去做,改變就不會發生。
(安師大研究生支教隊供圖)
星期一下午3點45分,松潘中學主題班會課的鈴聲叮鈴鈴的敲響,按照往常的習慣,張梅拿起相機往教室趕去,作為全校42個班級主題班會課的策劃人,這節課她不再是課堂上的老師,更多的是課堂外的記錄員和觀察者。
在松潘中學她擔任高二(7)班的語文老師,以教學為主是她在這里給自己定下的目標,為了能將她自己的語文小課堂變成學生的大課堂,在班級她設置了圖書一角,并以獎勵的形式定期購買一批文學書籍,學生為了表示支持也紛紛將自己的圖書和花花草草都放在書架上,課余時間和學生一起整理書架在書架上找書也成了張梅老師和學生們熟悉彼此的最好方式。
“一年的時間也許改變不了什么,但如果不去做,改變就不會發生。”張梅一直在用行動踐行著自己的支教宣言,去努力為這個學校做些什么再多做些什么。
周士琦:興趣才是最好的精神食糧
周士琦是河北秦皇島人,本科期間創辦新青年器樂社,舉辦“這個”音樂節7次,累計45000余名師生參與,音樂節今年被評為“感動師大”十佳事跡;打造蕪湖高校原創音樂計劃,與50余支知名樂隊交流合作,協同創作原創歌曲30余首。支教期間任美術老師。支教宣言:用一腔的熱血,印下青春的記憶。
(安師大研究生支教隊供圖)
關好松潘中學音樂教室的最后一扇窗,周士琦一周的手鼓吉他課程就結束了,被學生們簇擁出教室,回寢室路上還在與學生探討課上那首歌的和弦。
來到周士琦手鼓吉他音樂課堂的學生,都對吉他彈奏有著濃厚的興趣。學生們說:“以前學校從未有過這樣的興趣班,周老師的吉他課讓我們耳目一新,也找到了一群志同道合,有共同音樂愛好的同學。”
周士琦說:“音樂是一種善于表現和激發感情的藝術,我堅信對藝術的感覺都是息息相通的,當與學生們互相交融產生共鳴,這就是藝術愛好者的精神食糧。”
夏健:不僅要多練習還要動腦子
夏健是安徽銅陵人,本科期間擔任安徽師范大學學生委員會副主席,安徽師范大學物管會會長。是國家五級游泳教練,安徽省二級田徑裁判。曾獲安徽省第四屆大學生藝術展演一等獎,安徽師范大學專業組足球聯賽第二名。支教期間任體育老師。支教宣言:一直在路上,從未止步。
(安師大研究生支教隊供圖)
他不僅是一名體育老師,也是一位足球教練。去年10月他參與組織松潘縣中小學生學生足球聯賽并擔任總裁判長,另外作為松潘中學主教練順利指導該校獲得中學組足球聯賽冠軍。體育課上他是一個培養有方的老師,在足球訓練中他是一個嚴慈并濟的教練,給學生示范準確的動作,及時糾正錯誤,培養學生多練多動腦的好習慣,給熱愛足球的孩子多一點機會。
夏健說:“體育課是鍛煉中小學生身體素質培養情操,而足球訓練則是培養一項專門的體育技能,兩者的差別很大。足球強國夢的實現需要從中小學生抓起,從基礎抓起。我在訓練時不會一味的照搬課本或球星的技巧,而是根據個人的訓練經驗進行總結,找到最適合在高原地區訓練足球的方法。”
今年是安徽師范大學研究生支教團來松潘中學支教的第七個年頭,他們見到了家鄉來的親人。
“5.12”地震后,原來的松潘中學成了危樓,只能在操場上搭建臨時活動板房里上課。2009年,安徽省出資1.2億元對松潘中學進行全額援建。一年以后,新的松潘中學拔地而起,占地面積約為老校區的3倍,可容納3500學生在校就讀、2500學生在校寄宿,每個教室還配備了電子白板、投影儀等現代化教學設施,比安徽省內的許多學校都要領先。
校園里書聲瑯瑯,志愿者向安徽家鄉來的親人們講述著自己在這里的生活和工作開展情況。梁衛國、楊光榮對安師大研究生支教團志愿者的工作作風和成績表示充分肯定,勉勵他們要相互關心,相互幫助,在松潘把自身價值發揮大最大處。
得知6位同學都還沒有成家時,楊光榮副省長笑道:成家問題雖然不急,但是看到合適的可以下手了(上圖)。
(攝影/賓語)
5月10日晚上,松潘縣“5·12”汶川地震十周年感恩奮進文藝匯演在松州劇場上演。支教隊成員與他們的學生共同登臺,完成了《松潘中學憶》的演出:
六月的夏天,就要說再見。
短短一年時間,昨天仿佛就在眼前。
我想此刻時間凝結永不改變。
畫面漸漸浮現,你的笑臉
有人打鬧,有人偷偷的笑
看孩子們自由自在
無人相伴,無人夜下交談
這世界就是這樣
還好有你的陪伴
松中下課鈴聲,環繞在我耳邊
孩子追逐身影,出現走廊那邊
不要分別,不要說再見
不要分別,不要說再見
《松潘中學憶》是安徽支教團共同創作的,玩音樂的美術老師周士琦給譜的曲。
演出結束后,支教隊員與同學們合影。(安師大研究生支教隊供圖)
韓雪說,“松州劇院演出那天,后臺工作人員跟我聊天說,感謝你們安徽人民,沒有你們就沒有現在的松潘。我聽了真的挺感動的。”
汶川地震時,這些支教隊員還在上初中。當年,他們都為災區捐了款,上大學后,又來到了安徽援建的地方松潘,感覺自己也出了一份力。
說起支教生活,安徽支教老師感悟最多的是“收獲”:2008年之前,松潘中學平均每年高考本科上線30人左右,近幾年逐年上升,去年高考本科上線達70余人,高考錄取質量及數量均實現歷史性突破。這是他們作為松潘中學一分子的驕傲。(作者:賓語)
【責任編輯:史洪芳】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