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線 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從塔克拉瑪干沙漠的風沙里到念青唐古拉山脈的雪域高原上,他辛勤耕耘在三尺講臺,在大漠與雪山間播撒教育星火,為邊疆孩子們點亮知識的光芒。
他是安徽省利辛縣第一中學正高級教師侯純廣,他把青春熔鑄成邊疆教育的火種,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刻下師者擔當。
侯純廣在教學中
援疆情懷
2010年春夏之交,安徽省計劃選派首批援疆支教老師,而點亮邊疆教育的星火,是亳州市利辛縣第一中學教師侯純廣大學時代就深植于心的愿望。
“他考大學時,就想去新疆石河子大學。”愛人胡娜是最了解侯純廣的人,但是當時妻子懷有8個月的身孕,為了打消丈夫的顧慮,胡娜表示,自己也是黨員,能夠理解丈夫。“堅定理想,實現初心,是我們共同的期待。”在妻子的支持下,侯純廣于次年2月遠赴3000公里外的新疆和田實驗中學,開啟了他一年半的援疆生涯。
大漠孤煙,在這里讓侯純廣體會到了什么是孤獨。妻子回憶,當時在電話里說什么都好,但在多年后,他才袒露自己當時是怎么克服沙漠里的各種環境不適和身體上的各種狀況。
和田的清晨總是裹著沙礫而來。他住在玉龍喀什鎮的教師公寓,每天清晨六點,當第一粒沙塵叩響窗戶時,他已背著磨破邊角的教案出發。通勤路上,風沙常把自行車鏈條纏住,他就推著車在齊膝深的浮沙里跋涉,鼻腔里永遠殘留著鐵銹般的土腥味。
侯純廣面對的最大挑戰是學生的語言障礙和基礎薄弱。班里的學生通用語水平有限,化學課上的專業術語更讓他們難以理解。為此,他自創“通用語+化學術語教學法”,用簡單詞匯解釋復雜概念,并標注拼音幫助學生記憶,還把鋰鈉鉀鈣編成雙語的順口溜。“如果原子是一個馕,那電子就像馕上面的芝麻。”為了形象化的教學,加深學生們的理解,日常上課他都用當地的事物來做比喻。他還采用“循環復習法”,在講授新知識時反復鞏固舊內容,確保學生能跟上進度。
他針對學生的知識薄弱點布置課外作業,然后進行課堂檢查、講解,各個擊破。侯純廣發現班上孩子們的學習水平格外參差不齊,于是他針對個別學生降低難度布置作業,一對一幫助他們補上落下的功課,這些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他所帶兩個班的化學成績在全年級名列前茅。總在后排咬筆頭的女孩古麗,至今記得侯老師第一次夸她“化學方程式配平正確”時,眼睛比和田的落日還要亮。
為了實時了解內地教育前沿的動態,侯純廣經常和利辛一中的同事通電話,電話里他讓同事找一些教研的書籍寄來邊疆,他利用休息時間研究怎樣進一步提高教學水平。
“每次通電話,總是聊他的‘孩子們’學習又進步了。”同事王標告訴記者,侯純廣說的“孩子們”是他的學生,作為一名教師,他時刻想著教育工作,總在為每一個學生的學業考慮。
“侯老師,雖然很舍不得您,但更希望你能和家人團聚。”“侯老師,我不會忘記和您相處的日子。”侯純廣返回安徽前夕,學生們偷偷在他課本里夾滿了胡楊樹葉書簽,他所帶的兩個班的學生給他寫了留言,這些樸實的文字,成為他最珍貴的紀念。
回到利辛后,過年過節時,侯純廣還能陸續收到學生發來的祝福視頻、短信。學生們的高考成績和錄取通知信息也會及時發給敬愛的侯老師。一年半的時間不算很長,可他在學生心里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這就是一名支教老師最值得驕傲的事情。
侯純廣在教學中
躬耕教壇
“他會跟我們提在新疆支教過程中的困難,但是當他回憶時,強調的不是困難,而是堅持。”侯純廣的學生2015屆畢業生李夢雅回憶,作為侯老師從新疆支教回校后的第一批學生,她的印象里,克服困難的信念是侯老師在學習之外教給大家最生動的一課。
這種信念,對她影響很深。“以致后來在工作中,當我遇到困難時,還會時常想起老師的話,這些信念帶給我不斷向上的力量。”
2012年援疆歸來,侯純廣沒有一刻的停歇,第一時間投身到利辛一中的教育教學工作中。作為教師,他刻苦鉆研教學,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能力和水平,他所輔導的學生多人次獲得省化學奧賽獎項;作為班主任,他取得了心理健康輔導員資格證書,給予每個學生更多心靈關懷;作為團委書記,他多次利用周末時間組織學校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活動。
高三時,學生們學習壓力大,學習時間緊,尤其是每次模擬考試以后,侯純廣的工作重心就是緩解學生壓力,調節學生的情緒,幫助他們輕裝前行。有一個心理素質欠佳的男同學,平時學習努力,可一到考試就不穩定,考試之后都不愿意進教室。侯純廣經常找他聊天,在大課間休息時和他到學校操場散步,慢慢地,他愿意并且主動找侯純廣來說說心里話了,考試發揮也正常了許多,最后考上了理想的學校。
他覺得,不能讓學生被生活所累,力所能及關心和幫助自己的學生,學生定然能夠體會生活中的美好,心里充滿溫暖的人才會有無限力量。有的學生家里有困難也不愿意被人知道,他主動了解后,一方面積極為學生爭取國家補助,另一方面讓自己的家屬時不時給學生買些生活必需品。
作為一名高中班主任,侯純廣的日常大抵如此:早上六點起床,二十分鐘后出門,進教室第一件事情就是檢查同學們是否到齊,陪伴同學們一起早讀,檢查前一天老師布置的作業,然后在學校食堂吃過早飯后就開始上課,晚上10:30以后才能到家,回到家時,在幼兒園上學的孩子早已入睡,常常好幾天都不能和孩子說上一句話。兒子開家長會,老師讓孩子們描述一下自己眼中的爸爸。兒子說:“我的爸爸在家就兩件事,吃飯和睡覺。”侯純廣的妻子說,兒子的這句話引得其他家長和孩子哄堂大笑。
2013年,侯純廣參與成立了利辛一中志愿者協會。雅安地震發生后,他帶頭向災區人民捐款奉獻愛心。平時他還帶領班級學生到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參與社區志愿服務活動。所謂言傳身教,他對學生的態度、對工作的熱忱、對公益活動的熱愛,都潛移默化影響著他的學生們,為學生們以后的人生指明了方向。
再赴邊疆
難舍邊疆情,2022年,安徽省教育廳打算從全省選派20名優秀教育人才“組團式”援藏,侯純廣再次請纓,赴平均海拔3700米的西藏山南市支教。
“這是他第二次申請援藏。”妻子胡娜回憶,第一次申請時沒有被選上,到第二次申請,她心想這次也不一定選上。“誰知道最后選上了,那時候我很擔心,到西藏有高原反應,怕他身體吃不消。”
來自兒子的鼓勵,堅定了她的信心,“他說,‘媽媽,爸爸想做的事你就讓他去做吧’,有理想有信念,能為社會帶來一點正能量,不正是我們每個黨員教師應該做的事情嗎。”
在家人的支持下,他通過了嚴格的體檢,于2022年8月5日抵達西藏山南市第二高級中學。
山南市平均海拔3700米,夏季大氣含氧量只及平原70%左右,而冬季大氣含氧量只及平原58%左右,空氣干燥,紫外線強。侯純廣一邊克服著高反帶來的呼吸困難、頭疼等反應,一邊思索如何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有了新疆教學的經驗,這一次他更多思考的是怎樣整體提高當地的教學水平。
作為山南二高的教務主任,侯純廣對于學校的教學工作也有諸多想法。他在熟悉教務處的工作職責和學校的情況之后,從備課、上課、作業批改和考試等方面,細化完善了考評機制,以此提升學校老師在教學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為了提升山南市高中化學整體的教學質量,侯純廣又主動申請成為了山南市高中化學兼職教研員,積極組織開展了山南市聯合專題教研多次,圍繞新課程改革和高三復習,上示范課共計12節,講座7次。聽評課150余節。
作為兼職教研員,侯純廣深入研究了高中化學新教材,把握了教材的精髓和重點。結合實際教學情況,制定了詳細的教學計劃,為教師提供了實用的教學建議。同時,他還積極參與化學組的備課活動,與教師們共同探討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自己積極組織、實施并參與各級各類教研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共同探討了教學中的問題,分享了教學經驗,提高了教學質量。
2023年,侯純廣被西藏自治區教育科學研究院聘請為西藏自治區“互聯網+”高中化學教研工作坊第一屆成員,在線上線下開展了不同市間的教研和交流活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他與藏族化學老師頓珠群宗結成師徒的舉措,實現了變“輸血”為“造血”,為真正打造一支帶不走的優秀教師隊伍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教學之外,他認真對待班級里的每一位學生。學生巴桑次仁家離學校很遠,只有寒暑假才能回家。了解他的情況后,侯純廣主動與巴桑次仁同學結對子,輔導他知識上的薄弱點。有時周末他會多做幾個菜,請巴桑次仁和其他同學到自己住處吃飯。“我的手藝一般,剛開始做菜還經常不熟,但是孩子們都很給面子,說我做的可以。”侯純廣笑道。
巴桑美朵是個害羞的女孩,化學基礎知識薄弱,在回答問題時聲音小小的,連周圍的同學都聽不清,侯純廣就帶領班里同學一起給她鼓掌,鼓勵她不要考慮對錯,大膽、大聲地回答。一段時間后她不僅可以大聲地回答問題,還會主動地在課間問問題,臉上也充滿了自信的笑容。侯純廣還堅持利用課前自習和周日的時間為化學成績不理想的學生輔導化學,增強了他們學習化學的信心。
熱心的老師得到了孩子們的喜愛,學生們給侯純廣起了個藏族名字叫扎西次仁。“他們告訴我,扎西是吉祥如意的意思,次仁是健康長壽的意思。”孩子們用自己的方式,表達了對老師的感謝和祝福。
今年7月下旬,結束三年高原支教工作返回亳州,本有三個月的休假來調整適應,但是閑不住的侯純廣,在身體稍緩和之后,就主動申請排課教學,新學期,他又投身到自己熱愛的教學一線中去。
從大漠孤煙到雪域圣山,侯純廣的教育足跡丈量著祖國的邊疆。那些被知識點亮的眼眸、被希望澆灌的夢想都在訴說:他是炙熱燃燒著的蠟燭,在離太陽最近的群山之間,點燃星火,在離風沙最近的戈壁深處,照亮未來。
責任編輯:賀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