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2018年度全省發展民營經濟考核情況“放榜”。考核得分位居前6位的市為阜陽市、亳州市、滁州市、合肥市、宣城市、蕪湖市,考核得分位居前列的36個縣(市、區)名單也一并公布。
“去年,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大力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加強民營經濟發展情況督查考核,省領導也多次強調,要強化考核指揮棒作用,加強督查考核結果運用,獎優罰劣。”省經信廳負責人介紹,激勵措施主要是在用地和信貸政策上給予傾斜,這些措施由省民營辦會同省自然資源廳、省地方金融監管局、人行合肥中心支行共同商定,具體包括:將考核結果納入省委年度綜合考核和省政府目標管理績效考核,對考核得分位居前列的6個市、36個縣(市、區)在金融安全考核中予以加分激勵,對考核得分位居前列的6個市、36個縣(市、區)給予支農再貸款(貧困縣為扶貧再貸款)、支小再貸款政策傾斜等。下一步,省民營辦將督促有關部門按程序盡快兌現用地指標獎勵、金融安全考核加分、金融政策傾斜等優先支持措施,著力激勵先進、鞭策后進。
與往年相比,2018年民營經濟考核有哪些變化,主要從哪些方面進行考評?
“今年初,我省修訂了民營經濟考核評價辦法,對考核指標做了調整。”省經信廳中小企業局負責人介紹,考核指標將原先“直接融資”中的“新三板掛牌民營企業”變更為“新三板和區域性股權市場掛牌民營企業”;“民營經濟固定資產投資總量”變更為“民間投資占全部投資比重”等。在市級考核指標中,新增“四最”營商環境評價指標,同時,相應調減民營經濟增加值總量及增幅、民營經濟稅收總量及增幅、民間投資占全部投資比重和民間投資增幅等6個指標權重。修訂后的考核指標,共有民營經濟增加值及占比、民營經濟稅收、民間投資、民營企業進出口、民營企業融資、專利品牌商標、企業數量、營商環境等26個,采用功效系數法計算結果。
“這些考核指標中既有動態指標,也有靜態指標;既考察規模和數量,也考察質量和效益,同時,也考慮到營商環境和工作開展情況,可以說,這次考核是對各地民營經濟發展成效的‘全面體檢’,客觀反映了上一年度各地民營經濟發展的成效。”省經信廳負責人說。
數據顯示,2018年,全省上下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營經濟發展的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精神,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大會,出臺“民營經濟30條”,極大提振了民營企業家和創業者信心。全省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17365.8億元,增長8.6%,比全省GDP增速快0.6個百分點,占全省GDP的比重為57.8%,對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61.9%。市場主體快速擴張,民營企業、個體工商戶分別突破100萬戶和300萬戶,截至2018年底,全省共有私營企業112.8萬戶、注冊資本7.2萬億元,分別增長23.2%、17.5%;個體工商戶311.54萬戶、注冊資金總額874.65億元,分別增長14.73%、18.74%。
省經信廳提出,全面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關于加強金融服務民營企業的若干意見》和省委、省政府《關于大力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等政策措施,力爭2019年全省民營經濟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達到58%,新增注冊民營企業15萬戶以上。( 本報記者 吳量亮)
責任編輯:史洪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