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小麥總產預計達1657.87萬噸,增產50.53萬噸
——夏糧豐收,為全年糧食生產和農民增收打下了基礎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糧食生產事關農民增收,也是發展全局的“定盤星”。
眼下,全省4300萬畝小麥已收獲完畢。據農業農村部門初步測算,今年全省小麥總產預計達1657.87萬噸,增加50.53萬噸,有望創歷史新高。夏糧豐收,不僅飯碗端得更穩更牢,更為實現全年糧食生產和農民增收目標打下基礎,為全省發展增強了底氣。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夏糧大幅增產,是在播種面積減少下獲得的。今年全省小麥4296.5萬畝,較上年減少17.3萬畝。這表明我省大力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成效顯著,糧食產能得到進一步鞏固和提升。
增產的同時,品質也為近年來最好。據省糧油產品質量監督檢測站的數據顯示,今年三等及以上小麥占87.2%,同比增加32.6%。
如何看待夏糧增產提質?
連日來,記者深入阜陽、宿州等小麥主產區,與種糧大戶、基層農業農村干部、農事服務合作社負責人交流。大家一致認為,產量高、品質好固然有天氣有利的因素,但主要還是“人努力”的結果。
今年,我省繼續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和前氮后移技術,種肥同播深施、機械追施拔節肥等提高了肥料利用率。種子包衣、藥劑拌種技術減輕了前期根部病害。一噴三防控制了條銹病危害。尤其是把赤霉病防控作為春季農業生產重點工作進行調度,全省實施預防8280萬畝次,比去年增加1096萬畝次。
這些都表明,新形勢下我省大力實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初見成效,在糧食生產上逐步摸索出新路子,綠色、高效、優質已經成為我省小麥生產的“指揮棒”。
夏糧豐收,也增強了農民生產的干勁。
據農情調度,今年全省秋糧播種意向面積約6588.2萬畝,比上年增加179.4萬畝。其中一季稻3383.5萬畝,比上年增加124.3萬畝;夏玉米1763.7萬畝,增加55.8萬畝。
秋糧開局良好,各地要把工作重心抓緊轉向夏季田間管理,加強技術指導,落實關鍵措施。對可能發生的夏季高溫熱害、旱澇等災害,要積極做好應對準備。
前5個月全省肉蛋奶總產達230萬噸,5月份蔬菜播種達140.02萬畝,同比均有增長
——畜牧業生產穩中有進,蔬菜種植面積擴大,為“菜籃子”穩定提供了保障
農業生產一頭連著農村經濟發展,一頭連著“菜籃子”。
“總體看,前5個月,我省畜牧業生產基本穩定,生豬價格總體趨穩。 ”據省畜牧部門負責人介紹,1月至5月,全省肉蛋奶總產達230萬噸,同比增長1.01%。
5月份,全省生豬期末存欄1401萬頭,同比下降8.91%,其中能繁母豬期末存欄145萬頭,同比下降6.57%,降幅比4月份有所趨緩。生豬生產降幅變小。從價格看,全省生豬均價為15.74元/公斤,環比下降3.2%,同比上漲52.52%。全省豬糧比價為7.83∶1,環比略降0.34個百分點,較去年同期上漲2.7個百分點。數據表明,豬糧比價處于正常區間,生豬養殖業運行良好。
前一時期,蔬菜價格漲幅較大,為人們所關注。 5月份以來,隨著氣溫持續回升,地產蔬菜進入上市高峰期,價格逐步回落。前5個月,全省蔬菜產量1237.7萬噸,同比增長2.36%;蔬菜產值414.2億元,同比增長8.4%。據物價部門監測,新鮮青椒、青菜等9種蔬菜平均價格由5月初的2.79元/斤,下降到月末的2.49元/斤。
菜籃子穩不穩,關鍵在供給。當前,各地正進一步加大蔬菜生產技術指導,推動蔬菜標準園示范創建,加強質量安全監管和產銷服務,5月份全省蔬菜播種面積140.02萬畝,同比增加4.26%。可以預見,面積擴大必將為夏秋蔬菜提供更好保障。
值得關注的是,稻漁綜合種養快速推進。截至5月底,全省稻漁綜合種養面積達314萬畝,較去年底增加154萬畝。全省建設稻漁綜合種養萬畝鄉鎮38個、3000畝以上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7個,初步形成沿江、沿淮和環巢湖三大稻漁綜合種養產業帶。稻漁綜合種養不僅豐富了魚鮮產品供應,還提高了農業綜合效益。
一季度,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26元,同比增長9.9%,增速居全國第二、中部第一
——加快農業結構調整,以更大魄力推動改革,為農民開辟增收新空間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
今年以來,我省農民收入保持高位增長態勢。據國家統計局安徽調查總隊數據,一季度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26元,同比增長9.9%,高于年初預定目標0.9個百分點,居全國第二、中部第一。
難能可貴的是,從地區來看,全省16個市農民收入增長都超過年初預定目標9%。這表明,全省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整體較為均衡。
農民增收勢頭喜人,與農業結構調整有成效、改革不斷深化密切相關。比如夏糧生產中全省發展專用品牌小麥超過800萬畝,從正在進行的夏糧收購看,品牌糧價格更高,提高了效益。再比如,截至今年一季度,全省開展“三變”改革的村數達到4993個,占總村數的31.4%,為農民增收拓寬了渠道。
增收的良好態勢也表明,搞活農村經濟,鼓起農民腰包,就要繼續牢牢把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切實把結構調好調順調優,把各項重點改革繼續推向深入,以改革推進現代農業發展,以發展推進鄉村振興。
然而,看到農民增收加快的同時,也應看到發展中面臨的差距和挑戰。
從一季度收入構成來看,我省增收仍有明顯短板。全省一季度農民工資性收入1706元,比全國2009元低303元,是四項收入中差距最大的一塊;經營性收入增幅低,一季度農民經營性收入僅為487元,同比增長6.7%,對增收貢獻率為7.2%;財產性收入比重小,一季度農民人均財產性收入雖然增長24.9%,但占總收入比重只有2.4%,對增收的貢獻率僅為5.2%。
短板也意味著潛力。要實現2020年農民收入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的目標,必須在更廣闊領域,以更大力度推動改革,充分釋放農村各項要素活力,從而讓農民增收勢頭不逆轉、速度不降低。
當前,各地要以更大力度抓政策落實和改革實施,強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和農民技能培訓,提升農民工資性收入。著力實施好“四帶一自”產業扶貧民生工程,加快貧困地區農民脫貧增收步伐。
責任編輯:史洪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