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黨的十八大以來,安徽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把好山好水保護好,努力實現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有機統一,著力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的安徽樣板。
探索新安江跨流域生態補償新機制。新安江流域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倡導和推動的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的先行探索地。2012年,在國家有關部委的大力支持下,皖浙兩省實施新安江跨省流域水環境生態補償機制試點。試點以來,皖浙兩省積極溝通協商,聯合編制規劃,不僅筑牢了長三角的生態屏障,也倒逼上游地區產業轉型、綠色發展,探索出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有效路徑。以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為范本的流域上下游橫向補償機制試點工作,在其他13個流域、18個省份復制推廣,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新安江方案”。
以“林長制”促進“林長治”。2017年9月,安徽在全國率先出臺《關于建立林長制的意見》,建立以黨政領導責任制為核心的省市縣鄉村五級林長體系,形成了省級總林長負總責、市縣總林長抓指揮協調、區域性林長抓督促調度、功能區林長抓特色、鄉村林長抓落地的工作格局。各級林長責任區域、基層護林組織體系“全覆蓋”,確保一山一坡、一林一園都有專員專管、責任到人。安徽林長制改革推動各級林長和廣大群眾深度參與林業生態建設,探索出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2019年4月,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同意安徽省創建全國首個林長制改革示范區,林長制改革已從安徽推向全國。
打造水清岸綠產業優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時強調,要增強愛護長江、保護長江的意識,實現“人民保護長江、長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環。安徽省委、省政府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把打造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作為生態文明建設“一號工程”,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保護生態,生態也會回饋。水清岸綠產業優的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建設成效顯著,長江十年禁漁取得階段性成效,野生江豚逐嬉江面、東方白鸛展翅巢湖的景象生動再現。
曾凡銀
(作者系安徽省社科院黨組書記、院長)
責任編輯:王振華